前一阵,有不少人对鲁迅文学奖的评选是否公正提出了质疑,该奖的组委会官员似乎也针对这些质疑作了公开的“答辩”或“辩护”,而许多媒体也为此做了相关的报道甚至策划专题对该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过不管怎样,这次的评奖都算是尘埃落定了。
多日前的一个傍晚,我还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了有关鲁迅文学奖的颁奖报道。是的,该奖的颁奖仪式业已在鲁迅的故乡举行过了,甚至连党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都专门为此写了郑重的贺信去。
中央领导如此重视这次的颁奖,或许是因为本届鲁迅文学奖依然如故的比较热闹也比较烦?为这个奖的评选,香港富豪李嘉诚没少赞助钱,整个评委会和组委会也都忙碌了好些时日,可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仍然有不少,这是为什么呢?
要我说,这些质疑针对的恐怕主要还在评选过程的不透明上,也包括可能的评选机制的不够科学上。
我愿意相信组委会和评委会的各位领导、工作人员和评委都是认真负责的,不过同时我也觉得整个评选的机制和评委会的形成办法或许也可以通过做比较大的改革以赢得最大的公信力?
比如说,整个评选过程的经费预算和实际支出情况是否可以公布?是否可以做到事先就公布每个奖项每位获奖者的奖金额、每位评委的劳务费?等等。
比如说各种体裁的评委会组成人员的名单是怎么确定的?是否有更科学的形成办法?
评委的组成可否使之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和最合理的科学性?比如是否可以在某种确有实效的监督机制的约束下建设一个大约数百人到一千人之间的备选评委名单库(其中包括多个子名单库,比如作协系统领导和专家名单库、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文学教研学者名单库,全国各媒体专业文学采编名单库、独立评论人名单库、资深文学读者名单库之类)?每届评选筹备之初,在公证员的公证下从中随机抽出本届评委若干,其中包括各个单项的初选评委和终选评委,并且从各个子名单库中抽出的评委名额彼此相当,比如来自作协系统、高校和研究机构、独立评论人群体等多个方面的评委均衡的各占评委总数的若干分之一。
又比如评选的过程是否可以做到完全的透明化?是否可以事先公布每次投票的统一的具体时间并在网上即时公布投票的结果(包括每部参评作品的得票数和每位评委的投票结果)?是否可以要求每位评委写出投票理由和对所投作品的评价并公布之?等等吧。
如果以上这些措施都做到了,整个评选过程或许就做到了完全的公开和透明,各种质疑也就无从质疑了。
当然,要建立一个公信力极高的评奖机制和科学的操作流程绝非易事,即使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对此做一个改革,那也需要花一定时间和精力才能落实的,比如成立一个专门的课题小组来加以研究,比如有关部门广泛听取关心文学、热爱文学的专家和各界群众的建议,在此基础上用心谋划和努力推进,才有可能为鲁迅文学奖以及其他各类奖项的评选贡献出崭新的局面来。
其实我个人对这次的评奖结果也还是感到欣慰的,因为70后作家在本届评奖中可谓斩获颇丰。我以前所谓的“70后写作”的“五朵金花”“十朵金花”之类这回可以扩大阵容了,比如扩充到“十五朵金花”也无不可;而我以前所谓的“70后写作”的“五虎大将”“八大金刚”之类这回似乎也可以扩充为“十五条好汉”之类了。
尽管如此,关于鲁迅文学奖之类的奖项的改革似乎也还是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的,否则,有关的质疑大约就还会一届一届地持续下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