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12月,我国证券市场创立将满20周年。回顾20年多前,一组留美归国人员在北京,两组国内的金融界人员在上海、深圳,三地几乎同时展开了推动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在今天看来,这是大势所趋;但在当时,创办证券市场却具有极强的社会敏感性。
1988年11月9日,中央领导在中南海听取“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关于创办中国证券市场的设想,默许以“民间发起、政府支持”的方式研究筹办证券市场。1990年4月,中央公布了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决定,上交所在12月19日正式开业,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在12月开始试运行。
从那时起,中国证券市场栉风沐雨、曲折前行,“政府支持”四个字的内涵逐步发生质的变化。步入新世纪之后,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已提升为国家战略。
截至今年10月底,通过股票债券市场为企业融资累计达6.55万亿元,其中股票融资3.809万亿元。至11月5日,中国证券市场已拥有上市公司1952家,境内股票流通市值达18.466万亿元。公司债合计票面总额1541.4亿元。我国证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值的证券市场。截止10月29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4888.24万户,B股账户249.14万户;基金账户总数为3334.97万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到证券市场中来,已成为常态。这与20年前的中国相比,可谓是换了人间。
证券市场的诞生为当时的中国改革注入了强心剂和催化剂,它日后的不断发展和持续改革开放,则产生了更为广泛、深入和持久的经济社会影响。
证券市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施展个人理财智慧的新渠道和新平台,也为人们在文化参与、社会参与、民主机制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新的机制和新的渠道。证券市场的出现和逐步壮大,改变了中国生产要素市场的组织模式,加快了要素市场流通的速度,也改变了与要素市场息息相关的人们的生活。可以说,证券市场所承载的社会变革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当初设计者的预期。
20年来,证券市场改变了中国的企业生态,再造了国有资本的管理运行模式。
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前,中国的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形态存在;虽然建立了些股份制企业,但由于股票不能流动,股份制的优势还难以真正发挥。企业融资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尚难以直接转化为投资,企业治理和监督机制无法社会化、市场化,企业效益普遍不高。
证券市场开通后,股票成为可以流动交易的特殊商品。企业一旦成为上市公司,不仅要面对公众和舆论的随时监督,而且要接受投资者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这就促使其加强内部治理水平,真正按照市场的需要和规则开展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获得更大规模的融资而成本却大大降低,可以借此实现快速扩张发展。
证券市场改变了各类企业的生态环境,企业告别了单纯依靠间接投资和自我积累发展的模式。对于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不断壮大发展的证券市场为其改革转型提供了特殊支撑。从服务国有企业3年脱困到支持国有骨干大企业上市融资,从分拆上市到整体上市,从股权分置改革到大规模兼并重组,证券市场都功不可没。
目前,在沪深两市19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在资产、市值和净利润等方面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央企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已近300家,且大盘股居多,许多位列沪深300指数中。此外,含有国有股份的境内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
由于大多数国有骨干企业已是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可以借助证券市场实现“有进有退”的调整,提高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国有资本还通过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以更接近市场价值的价格开展交易,防止资产价值高估或低估。
国有资本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必须通过市场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从这个角度说,国有资本管理运行体系的再造也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
证券市场也是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优化了民企融资环境,使一批民企通过上市筹集了大量资本金;改善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效果,其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均比数年前有大幅度增长。
20年来,证券市场改变了中国的金融生态,再造了中国金融体系。
到今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上市,包括中行、建行、工行在内的我国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全部上市,从而标志中国银行体系再造工程完成。
截至11月5日,上市银行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及再融资总额合计达9206.89亿元;其中,中、工、建、农四大国有控股银行融资及再融资总额为3025.63亿元。
四大行以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中国骨干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改善了治理结构,市场化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6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87万亿元,负债总额82万亿元,分别是2003年初资产和负债总额的3.15倍和3.1倍,全部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上升到今年6月末的11.1%,拨备覆盖率上升至186%。
正是由于在证券市场支持下实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生态的改变,在应对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国的银行业表现十分出色:不仅没有发生大的资产风险,而且为国民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充沛的资金信贷支持。
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样,我国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也在改革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到47995亿元,预计年底将突破5万亿元整数关口。证券公司总资本达到2.24万亿元,净资本达到4,666亿元。
我国证券市场体系不仅有力支持了银、证、保三大金融行业的改革发展,而且已成为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舞台。证券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社保基金、QFII等获得长足发展,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品种相继亮相。
20年来,证券市场改变了居民的财富生态,再造了居民财产管理模式。
证券市场的创立和逐步发展,为社会各层面提供了市场化的管理财富的平台。各类投资者通过申购新股,可以分享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二级市场买卖交易,可以管理风险和平衡收益;通过基金理财,可以分散市场风险,获得专业化投资收益;通过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交易,可以对冲交易风险。更重要的是,利用证券市场这个财富管理平台,各类投资者可以把自己对经济金融的理解直接运用到投资决策中,直观地管理风险和把握机遇。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14888.24万A股账户,249.14万B股账户持有人,分享着沪深股票18.466万亿元流通市值的23%即4.25万亿元。同时,3334.97万基金账户的持有者也通过基金持有另外67%的流通市值。除去部分法人机构持有的份额,按保守的比例即10%计算,个人投资者通过基金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约为1.24万亿元。如此,股民持有的上市公司流通市值已达到5.5万亿元。
虽然相对于乡居民储蓄余额30万亿元(截至2010年9月30日)而言,居民个人持有的5.5万亿元股票市值仅是前者的五分之一,但这相对于证券市场创办之前,已是一个质的飞跃。
最新统计显示,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基金开户数已达1.847户。这些账户的持有者正在运用证券市场来管理财富。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各类机构,都在参与证券市场;国家也在参与证券市场,因为国有股也要进行财富管理,也要实现保值增值。
20年来,证券市场催生了人们的权益意识,推动了公民民主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的进程。
证券市场创立以来,所有市场参与者,以不同的身份角色,在监督上市公司经营、参与上市公司事务,监督证券机构运作、促进证券机构监管,介入市场规则制定、提高市场透明度等方面,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维护自身和公众利益,促进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落实。
通过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不同类别的股东民主讨论、决策公司事务;通过公共和媒体渠道,普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证券机构的行为实施监督、批评,也对国家经济政策发表各种意见;通过网络和相关社会组织,监管部门将法律法规制定修改的过程予以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并积极吸收运用。可以说,在所有社会层面和公共领域,证券市场参与者发言的概率都是比较高的,发言的针对性是相当强的。在整个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由流通股股东投票表决是否通过对价方案,则是这种民主参与方式的最典型化的实现。
可以说,在证券市场平台上,创造和呈现了公民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多彩方式。这客观上推动着公民民主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的进程。
证券市场20年来,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这种改变还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