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重大项目建设 实现“文明和谐”搬迁


 

防城港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近年来,一批重特大项目如钢铁、核电、金川等被称之为“天字号工程”先后进驻落户防城港。据统计,仅钢铁、核电、金川三大项目,防城港市就已完成征地20555亩,搬迁群众3677户1万多人,迁移坟墓4778座。创造了“防城港速度”、 “防城港模式”,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近日,记者就防城港市如何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努力实现“文明和谐”搬迁,专程到达广西新兴而美丽的滨海生态城市-----防城港市,采访了中共防城港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倪耀中。

在采访中,倪耀中这位从空军某师政委转业到地方从事政法工作的“老政法”,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从项目建设、改善民生、边海平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谈起了防城港市实现“文明和谐”搬迁的做法。

一、制定惠民政策,妥善安置迁地农民生产生活

在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文明和谐”搬迁的指导思想,积极寻求破解征地拆迁工作难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措施。

一是从政策层面上突出发展民生这个要旨。先后出台了《防城港市企沙临海工业区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及安置试行办法》、《防城港市江山半岛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及安置试行办法》、《防城港市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试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安置补偿,就业培训,养老保障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以往的安置政策相比,惠民利民程度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如群众以土地补偿费购买个人养老金,不足部分由政府“埋单”;又如,考虑到失地农民家庭经济转型中的过渡期生活问题,为保证他们生活水平不低于征地前生活水平,政府给予为期2年的每人每月125元的生活补贴。

二是注重完善临时安置点功能设施。做到“三通”(路通、水通、电通)。建起了临时小学,贸易市场,娱乐场所,体育运动场和文化图书室。警务室,低保和养老保险办事机构等也进驻了安置点,形成了一个生活功能基本完备的安置点,每周一、三、五安排一场免费电影,二、四、六安排一场免费文艺演出,家家户户接通了电视信号,满足了临时安置点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是及时启动永久安置项目工程建设。永久安置推行单元式公寓房安置方式,统一规划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配套齐全的城镇移民小区。被拆迁家庭可以按砖混构筑物的拆迁补偿标准每平方米640元置换人均30平方米的新房,每户可再按800元成本价多购50平方米,确保户户居者有其屋。永久安置还采用宅基地安置的方式,在光坡镇大龙村统一规划宅基地,由被征地农民自由选择,既考虑到农民的传统习惯,又体现了政府引导农民向城镇化发展的现代理念。在永久安置点住房的规划建设上,对房屋设计图进行公示,不但听取设计部门的意见,也认真听取了群众的意见,让群众满意。目前,北港安置点、大平坡安置点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四是抓好对群众职业培训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安置。为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市、区两级举办了由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先后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15期,免费培训595人次,推荐安排就业212人。市政府还决定首批拿出400个公益性岗位,专门用来安排钢铁项目被征地的“零就业”家庭的农民。五是为“失地”农民预留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充分考虑被征地农民的后续生计,在企沙镇北港村一级路旁黄金地段安排500多亩集体预留用地,按工业用地每人0.15亩或商业用地0.1亩进行规划,待将来给失地农民进行整体开发,实现滚动式发展,解决今后生活来源。此举惠及主厂区搬迁户3000多人,群众拍手叫好。

二、抓好动员培训,造就一支善解民意干部队伍

一支政策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是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的关键所在。参与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1000多名干部来自全市各条战线,大多数没有参与过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普遍缺乏基层和群众工作经验。为此,市委、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抓好征地拆迁工作干部培训工作。一是用“九个只要”把干部思想统一到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九个只要”:只要是法规政策没有明文反对的,就大胆推进;只要防城港市范围能办到的事,就主动去办,办快办好;只要是可上报也可不上报上级定的事,就不上报;只要自己岗位职责及所在部门能办的事,就要积极负责去办,无需等上级领导、上级部门指示;只要是相关政策规定不一致,有说行,也有说不行的,就按“行”的办;只要是能够减少手续环节、缩短办理时间、降低办理成本的,就要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只要可以给予投资商的优惠政策,一律不得截留,给足给够给活并一视同仁;只要应依法依规公开透明运作的,就要阳光运作、市场方式运作。通过“九个只要”动员教育,旨在要求广大干部敢于解放思想,以超常规思维、超常规工作推进钢铁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强化政策培训。面点结合抓政策培训,保证政策口径相统一,政策宣传不走样,政策执行没有折扣。培训中,重点解读“三个政策”,解答政策疑问,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尤其是对拆迁范围内的村组党员和干部进行了多回合安置补偿政策的培训,并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群众统一对拆迁安置政策的认识。三是严明工作纪律。坚持依法依规进行征地拆迁,杜绝粗暴的工作作风,对群众动之以真情,晓之以大理,明之以大义。由于重视抓好征地拆迁干部的培训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违法违纪想象,工作人员始终坚持“文明搬迁、和谐搬迁”的理念,坚持和风细雨、耐心细致的做动迁工作,赢得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主动配合。

三、深入广泛宣传,营造舍小家顾大局浓厚氛围

征地拆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征地拆迁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是开展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伊始,市、区两级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得钢铁基地项目建设意义及相关政策法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很好地调动了全市上下支持项目建设、关心项目建设、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利用区内外等主流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市级报纸天天有报道、电视天天有画面、广播天天有声音,并开设了专题栏目。特别是针对搬迁坟墓这个涉及到群众传统观念的敏感性项目,除在市级媒体上发布公告外,还以《人民日报》、土地网、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及自治区其他媒体上发布公告,使移居外地的人员能及时知道了解情况,能够按规定时间回来迁移。二是在形式上多样化。采取了广播车巡回广播,村村屯屯设宣传栏、张贴标语牌、挂宣传横幅、文艺表演进村、电影进村等。三是在内容上做到了虚实结合。既宣传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又有对美好前景的宣传;既有征地拆迁政策法规、安置房建设等的宣传,也有鼓励创业致富等方面的宣传。四是在时间上与阶段性工作同步。针对在拆迁的工作不同阶段,全体工作人员准确地把握住群众的心理变化,找准切入点,“对症”宣传,很好地消除了搬迁群众的思想顾虑和包袱,在切实抓好已签协议户主房屋拆除工作跟进的同时,注重发挥好现场的感染作用,以势催人。

四、创新工作方法,以“文明、和谐”主导搬迁工作

企沙工业园区依山傍海,当地群众世代沿袭捕捞、种养业为生,依乡恋土,安于现状。钢铁项目落户,征地搬迁涉及到他们要背井离乡,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利益问题,大多数群众思想较为复杂。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了以“文明搬迁、和谐搬迁”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入细致的动员教育工作,统一拆迁区群众思想认识,共同推进钢铁项目建设。

一是坚持以“十个讲清”为主题的动员教育,促进两个协议的签订工作。在征地搬迁工作期间,参加项目现场一线拆迁工作的1000多名干部,编成68个工作小组,深入村屯,向群众反复进行“十个讲清”为主题的动员教育工作,即:讲清钢铁项目的重大意义;讲清国家的土地政策;讲清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征地拆迁安置的工作态度;讲清市人民政府关于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的三个文件精神;讲清进城做市民的好处;讲清市政府文件给被征地农民带来的实惠;讲清被征地农民今后生产就业的出路;讲清征地合同和搬迁合同具体条款;讲清公寓安置和临时安置的好处;讲清不能利用这次征地拆迁安置机会要求解决所有问题。通过“十个讲清”动员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征地拆迁工作的认识,促进了“两个协议”的签订工作。

二是坚持以正面思想教育为主,努力化解部分群众过激行为。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部分群众受利益驱使以及心理预期过高,自发聚集一起商讨研究应对办法,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个别人甚至言行过激阻挠征地拆迁工作。对这些对抗性矛盾或过激行为,我们坚持人性化执法,以正面思想教育入手,宣传法律法规,严肃指出其错误行为及法律责任,同时允许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征地拆迁工作期间,先后发生了10多起个别群众强占临时安置房,酗酒大闹警务室,抢米抢饭,持械威胁工作人员,阻拦施工等违法行为。对此,我们不是简单的动用警力或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坚持以政策法规和思想教育为主,促使10多名肇事者认识错误,主动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通过人性化执法和正面思想教育,较好地化解了部分群众的过激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立面,使不少群众感受到了“文明搬迁、和谐搬迁”亲民气息,更加理解和尊重征地拆迁工作。

三是总结推广“四个字”工作方法,扎扎实实做好动员搬迁工作。市委、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总结征地拆迁工作经验做法,在实践中总结归纳了“知”、“友”、“磨”、“义”“四个字”工作方法,及时组织推广,指导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知”就是要知道群众真实的思想动态,把群众的心理摸清楚,把基本情况弄明白。“友”就是担负征地拆迁工作的干部,要放下架子,与群众交朋友,增进群众的信赖感,主动配合工作。“磨”就是做群众思想工作中要不厌其烦,反复磨嘴皮,在动员工作中,群众不给进门,就在门口磨,给进门就在屋里磨,给凳子坐,就坐着磨,不给凳子坐就站着磨,要磨到群众思想开通。“义”就是以理服人,通过讲钢铁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教育群众深明大义,为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着想,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由于“四个字”工作方法是在群众工作实践中提炼的,因而在征地拆迁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许多在现场一线工作的干部认真领会“四个字”工作要领,并在实践加以应用,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效果。企沙镇政府干部于仁永,是炮台村及北港村迁坟组组长,负责1196座坟墓的搬迁工作。坟山历来是群众神圣的地方,迁坟也是当地群众最忌讳的事情。工作中,于仁永和工作组的人员经常挨骂、遭白眼、被刁难。但他带领工作组同志迎“骂”而上、处“辱”不羞,从“知”群众心态入手,通过“磨”以情感人,成为群众贴心人。每迁一座坟墓,他根据群众对祖先的崇敬心理,按照当地风俗习惯,请上专门人员,备上专门的祭奠用品、用具,与坟主一起履行拜祭仪式。于仁永的迁坟组就是通过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工作作风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迁坟组完成1196座坟墓搬迁中,于仁永经办的已达500多座,占任务数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