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化审计步骤


 
课题化审计之步骤
 
 
张政斌
 
 
㈠审前调查阶段: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选择领导所急、群众所想之事开展初步调查了解。
㈡课题立项阶段:由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课题规划,它的目的是为课题调研定基调,为制度建设立规划。内容包括准课题名称、目标及其审计对象、数量、时间、范围、方式、方法、要求等。课题立项的依据必须事关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经济。须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选定:
    1、围绕国民经济工作中心及当前或近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主动立项。
    2、围绕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预警性问题及时立项。
    3、围绕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重点立项。
“要想有地位,必先有作为;要想有作为,不能全都为”。面面俱到,可能处处不到;蜻蜒点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课题立项应坚持“项目少而精、样本范围多而广”的原则,以保证调研成果纵向有深度、工作有力度、横向有广度,体现其代表性、操作性、指导性、实用性。要将审计的着眼点定位在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上,工作思路定位在开展调查研究、剖析问题成因、探求解决途径上。
㈢课题研究阶段:是审计小组围绕课题目标开展现场调查,综合运用观察法、审阅法、询问法、抽样法、分析法等审计方法收集一手资料,分析评价某个事件内外环境,重点从管理层面研究制度缺失、机制失灵或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成因,并提出完善制度或纠正偏差对策的过程。调查中要注意广泛访谈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零距离接触有关专家,为检查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与偏差,寻找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发现典型经验教训与管理中漏洞并剖析问题成因、评价危害、研究对策搜集相关证据,以使成果报告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适销对路”,而不是无病呻吟式地懒婆娘裹脚布——又长又臭。一句话这个阶段就是精心调研抓素材,深思熟虑酿产品。
故此该阶段是课题化审计的中心环节和重心所在,是课题立项与课题结论间的桥梁与纽带,它是把握或拔高"基调"的承前启后的实质阶段。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计机关根据课题化审计立项要求,及早组织力量开展审计调研。
2.审计组视工作量及业务分工等状况可划分若干小组,实行“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最后汇总战果,提升成果,上报硕果。
3.审计实施过程中,坚持边审计,边提炼审计成果的原则,做到向决策机关反馈及时,反映真实、概括完整。
4.搜集审计证据注重相关性、可比性、客观性、全面性,反对以偏盖全。
5.审计中,涉及到课题调研的有关问题,可以向以前年度追溯,以选取更多的审计样本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研究事物发展趋势和分析其运行轨迹积累素材。
6.对其它带有典型性、矛头性、普遍性的问题也要注意收集整理,以防顾此失彼。
说明一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如发现了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可根据实际充分斟酌,适时调整课题或补充增加课题。
㈣成果报告阶段:是审计人员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情况及取得的证据,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过程,对一个问题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全局、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静态到动态的不断升华认识并逐渐完善解决办法的意识活动。课题报告要做到言之有物,写的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建议又极具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建设性,就须切准要害、抓住时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盼人民所盼、解人民之所忧,切忌无的放失,人云亦云。
以上步骤可概括为:围绕目标,拟定课题;核算指标,探寻差距;发现问题,揭露危害;剖析成因,查找症结;研究对策,堵塞漏洞;精心酝酿,编撰报告;上报战果,服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