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劳动最光荣”价值观须营造劳动者受尊重环境


 重拾“劳动最光荣”价值观须营造劳动者受尊重环境

国庆长假游艺暴露新青年一代“四肢简单”,专家呼吁重拾“劳动最光荣”价值观。(7日南方日报)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0/07/c_12634129.htm
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脑袋和智力培育,而忽视其四肢的锻炼和能力培养,宁愿把体力活儿都揽在自己身上,也要让孩子远离体力劳动,千方百计争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以至于出现了一群上了大学,鞋带不懂系、头发不会梳、衣服不会洗的“懒孩子”,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家长们何以如此“偏心眼儿”,厚脑力轻体力?远可以追溯到封建时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统治阶级思维,是一种社会歧视意识残余的表现;近则是社会转轨变型时期由于制度缺陷等造成的社会不公,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得不到尊重,致使大家想方设法跻身脑力劳动阶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劳动者在宪法上的平等地位得以确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等级之分。“劳动最光荣”曾让广大工人群体引以自豪,而“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往往则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的力量、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认识和重视,这本来很正常,也是值得欣慰的。然而,由于制度、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普通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益保障,甚至受到社会歧视。
体力劳动者干最苦、最累甚至最差的活,初次分配的收入却普遍偏低,甚至跟管理者、公务员群体相差数位乃至数十倍;工人福利明显低于脑力劳动者群体;加班、工伤权益时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甚至出现讨薪难;少数业主克扣工人工资、恣意侵犯工人尊严,等等,让劳动者越来越缺乏主人公感和自豪感,相反变得自卑和低人一等。
少数家长的这种非正常育子行为,从很大程度上说其实是对这种社会不公的无奈抗争,是不甘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一种突围之举。因此,要纠正这一现象,仅靠倡导重拾“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显然不够,甚至无济于事,关键在于制加快度变革,尽快重建劳动者受地位尊重、权益有保障的社会环境,真正做到让其体面劳动,有尊严的生活,享有与脑力劳动者同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