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是在1956年全国“合作化”以后,在当时社会需要之下应运而生的,很快它就成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经典比喻。尽管过后不久就有新华社农村记者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话不对。天下哪有大河有水小河才满的事呢?不都是小河有水大河才满的吗?以后不要这样说了。”但是,那个人人头脑发热的时代,真理战不胜谬误,常识赢不了荒诞,“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在新全国各报纸、广播上,文艺作品里,群众会议中说来说去,前后宣传几十年,蒙倒公众千百万。直到十一届三会以后,人民公社在改革中散伙,才逐渐消失掉。
是“大河有水小河满”?还是“小河有水大河满”?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前者强调先把国家的大河灌满,呼吁抽干小河支援大河,是典型的富国弱民经济。后者强调先把国民的小河灌满,让小河之水自然流向大河,是民富而后国强的藏富于民理论。
“小河有水大河满”,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这不正是海纳百川么?——没有百川,哪来大海?没有小溪,哪来大河?“大河有水小河满”这句话不仅仅违反经济规律,也不符合自然规律,世界上的几乎所有河流都是源于无数的涓涓溪流汇合而成的,所以这种说法完全就是主观臆断,是站不住脚的逻辑判断。
在中共“十六大”期间,中央电视台请专家解读“十六大”精神,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讲了家富才能国强,其中提到“只有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满。”而象这样公开反过来讲“小河有水大河满”,还是“十六大”后才听到,这是尊重事实、求真务实的具体表现。
越是常识的层面,恰恰也越容易让人迷失,而看见常识、认识常识、回归常识却很难。现代的强国,更需要“小河有水大河满”的民富社会,而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富社会,看上去有一个足够庞大的基数,但最后计算到了人均之后没,才发现非但小河未满,连大河也满不起来。
“大河有水小河满”是经济谬误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