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男超女当大学副教授又何妨?
文/徐浩然
日前,2006年超级女声全国第2名谭维维、2007年快乐男声全国10强王铮亮二人双双被聘为母校四川音乐院副教授,引起人们热议:快男超女到底够不够格当大学教授?
说到明星高校任职,谭、王二人这次惊起的舆论波澜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当红大腕在高校挂名“教书”的早已大有人在,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大学聘请名人的风气持续蔓延,许多人压根儿都没想过这些大忙人们究竟能教出几个好学生来,而是在怀疑高校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担忧大学教育的质量,疑虑这些特殊身份的教授是好看的花瓶还是中用的瓷罐。
质疑声起并非空穴来风,“所谓新旧在性质而不在形式”。尽管明星教授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如果不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把这些东西传递给学生,那终究也是徒劳的。教育质量关系大学生的前途,任何新的教育形式都可以尝试,如果名人教授能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想结合,再有效地教授给学生,那他们必定受益无穷。
可惜的是,现实的情况远远没有设想的美好。如同从校领导手中接过来的聘书一样,很多学校的明星特聘教授只是有名无实的“空壳子”,能站到讲台上给学生上堂课的还是少数。虽如此,但聘“星教授”的潮流还丝毫未现退潮迹象,依然继续。
由此可以想到,学校的这种做法显然有点目的不纯。悉数这些“星教授”,不是无缘无故就聘请的,都跟学校有点关系。自己培养的或者其他七拉八扯的关系,总之都是“自家人”,其用意是要给学校脸上贴金。然而,中国人向来重视人脉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倒也可以理解。
于我而言,我本人也在好几个大学教授新闻传播、节目主持等课程,虽然教授收入不如老板,知名度也不如主持人,但是受尊敬的程度、美誉度更高,所以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社会角色就是大学教授。我觉得我国大学目前还是有点缺乏活力,这就需我们进一步改革。倘若谭、王二人的加入能让学校变得更有活力,那倒也不错。
说到教育,有的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当成一个饭碗,我认为这种是最低档次。还有稍微高一点的是把它当做事业,就是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有所成就,让自己有满足感。其实教师的成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成就。但是现在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成就很重要,把自己发多少论文,得多少头衔看得很重,而学生有没有成就则不重要,这就本末倒置了。倘若你当十年二十年教师了,教的学生有没有特别棒的,有没有能够成为人家楷模的,有没有得到国家大奖的,或得到过国家公认的荣誉的,称为国家社会的栋梁的等等,这才是你最大的荣誉和骄傲,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最好的指标。尤其是大学教师,既然你没有高考指挥棒这个压力,就更应该因材施教,真正强调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材,你的学生的成就就是你对这个社会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例如,传媒大学的毕业生大多跟主持人有关,而“金话筒”奖是主持人的最高荣誉,那么我们可以看传媒大学哪些教师教过的学生得过这个荣誉,有多少个学生得过这个荣誉。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就会更有责任心,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成就!高校也不会太急功近利,引进一些给自己贴金的名人来“撑门面”。
实际上,要是“星教授”能按时上课,那就绝对不是个花瓶了。除了专业过硬、社会经验充足外,他们中很多人手里还掌握一些社会资源,无论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还是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关键在于,唱歌有歌唱技巧,教书有教学方法。多数“星教授”没有教学经验而且工作繁忙,这些都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消极因素。
好在这些消极因素都容易克服,只要学校和名人重视“特聘教授”的名号,不只把它当成吸引人气、招徕生源的招牌。因此,让我来看王铮亮、谭维维当副教授一事,我认为,超女快男当教授又何妨?以偏概全、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只会一叶蔽目,导致思想偏激,一分为二地对待,尽量避免弊端,发扬长处反倒是较好的思路。
【免费赠书活动】即日起至10月10日,参与活动就能获得《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的生存法则》书的电子版,100名幸运者将获得作者签名的赠书《悟错》或《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