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与老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不管是看到老式的冰棍还是老式的面包,都会有很多感慨,以前所排斥的那些东西,现在越来越坚定地接受了,现在越来越依恋并追忆儿时记忆了。
——这大约就是一种回归了。
社会对于传统经典私塾类的教育也越来越怀念,虽然先生打手板的时候很疼,也在内心对曾经对自己体罚的老师有过记恨,但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在学校表现优异的学生,对老师的感觉往往不如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来得亲近。所以经常是那些曾经顽劣的学生会定期回母校去看望
QQ群里与BBS里,怀旧类型的照片与帖子也总是会得到众人的追捧。
——这大约也是一种回归。
国庆期间,表姐来我家,虽然原本彼此居住的距离并不遥远,但在过去的十多年之间,却基本没有什么来往。这次来表示自己是负荆请罪,对在过去的十多年之间没有来看望自己的姑姑而愧疚,自然我们都对她表示了谅解。
她总是认为,有事的时候联络;没事的时候各自忙各自的,就可以了。即使可以被经年累月地疏远之后,重新拿出来,亲情都是难以消失的。所以事实证明,她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这大约依然是一种回归。
回想自己这么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确实也有颇多感慨。
虽然在学校的时候一直是好学生,是守纪律的表率,但本人对传统的叛逆,使得我对家庭之间的和睦关系曾经很淡漠,街坊邻里之间的关系总是有意疏远,甚至总一度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国的一切都比中国的好,在那种情绪之下,感觉最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周游世界。即使是从学校辞职,去雷州半岛一带游荡那么大的事情,都没有事先跟家人打招呼;当然以后历次换工作也没有事先跟家人商议,在外租房住的时候,很少想到要给家里打电话,甚至搬家都不跟家人说。自我找到的借口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近些年,思想出现了180度的转型,比如即使有人提供留学、移民或者去外企工作的机会,都会被我婉言谢绝;甚至即使在北京街头遇到老外,除了表达基本的友好之外,都不会冲动地随口讲英语,总是感觉人家花钱不菲并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不是来听母语,而是来感受异域风情的,因此用主人的母语接待才是最高的礼数;甚至习惯性地劝阻那些有红杏出墙冲动的人,让他们安守妇(夫)道,那些理性的分析招致了许多白眼;甚至说到自己的梦想事业的时候,总是会把宗祠、私塾、家谱之类的东西作为首要选择。
——这可以肯定是一种回归。
小时候的叛逆,就如风筝迎风向上,总是有一些空间让它去飞翔,或者如小马驹,总有一些草场可以能够它去驰骋。但当它累了倦了,想回家的时候,却开始对传统进行接纳与反思,并最终被传统所接受。
在表现出叛逆的时候,那不意味着它从内心的反叛,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对外界的表现。有些时候叛逆也是装出来的一种秀,核心意图是提请大家注意,表明自己是有意义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个体。
由是观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对传统的逆反期、对传统的吸收与接纳期,以及最终对传统的回归与坚持。
传统的力量就是如此伟大,人的成长往往都是这种轮回。
这就不能不说传统教育的私塾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我看来,私塾是真正的贵族教育,这与近百多年以来的现代教育的学分、应试以及职业化教育有着方向性的本质不同。与其说私塾是禁锢人的思想的教育体系中的启蒙阶段,倒不如说现代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之中具有更多让人安心为奴的根源。
本来,我不反对知识与理论。不反对现代职业化的教育,但相比于传统的儒家私塾教育,特别是在宗祠的肃穆与面对家谱对家族的责任之下,人所应该持有的价值判断力,那种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与行为操守的准绳相比,现代教育确实是难以堪当大任的。
现代教育总是以各种手段去讨好甚至弘扬孩子们的叛逆与创新,歌颂对孩子们人性化的关怀,但我感觉社会对贵族化教育的需求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呈现越来越强烈之势。
在无需承担责任的年纪与情境之中,人往往都会幼稚得顽劣;而顽劣的性情之下,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个性。个性会让世界充满对人性的关爱,但假如我们由于对个性的尊重,就会更多的去包容甚至纵容,纵容就会让个性更加突兀。
现代教育更大的程度上是培养出专业人才,呈现出一盘散沙并难以管理的状态。每个人都尽力地突出自我,但同时在越来越狭小的领域之中建立自我的王国。所以个性化之下的社会各个细胞更难进行管理,优良传统更加难以得到传承。
贵族教育的核心是从见识到规矩、从毅力到胸怀,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并得到更多历练的。比如西点军校就是在传承中国传统的贵族教育的精髓,培养出了数不清的美国社会的精英。
贵族化教育绝对不是普世适用的职业化教育,教人如何去找一份好工作,通过为别人赚钱而让自己得以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与发展,可以放弃一切原则与信仰。
贵族化的教育并非对个性无原则的尊重,而是对祖先的尊重与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是对于道的追求与传承。
贵族化教育是让后代提得起来堪当大任,让长辈放得下去,安心离开。
前辈对后辈,即使有过错都会被接纳包容,后辈对前辈,即使有遗憾,都不能求全责备。
前辈对后代的宽厚是一种首肯,但首肯之余必须要培养他们的敬畏之心。让后代有更高的标准去追求。而让前辈生活更安逸,更有成就感才是后辈的责任。至于后辈,是需要循着前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不断努力进取的。
贵族只会产生自大户人家。
大户人家规矩多,规矩意味着做人的条条框框。包括但不限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站立、饮食、时间管理,做事的细节等等。
贵族化教育意在对气度与胸怀的培养,对外不斤斤计较,队内则苛苛以求,总是有比对外更高标准进行要求。
在亲情面前,不要提市场,不要提生计,不要提金钱,不要提利益与成本,纯粹的、不掺杂任何世俗的感情。相反,在投资与交易中,杜绝义气,规避情感,不受制于情绪波动,不过度注重与贪图颜面上的浮华。才能够有更清晰理性的判断。即使那种理性之后,绝大部分是否定,都是在劈荆斩棘,在给自己规范出一条成功之路。
贵族化的教育,需要忘却谋生,忘记谋利,忘记谦逊,而坚持一种气度,一种舍我其谁的孤傲,与职业化背道而驰。贵族化的教育一定是排他的,专注的,唯我独尊、独享、独有的,需要有很纯正的行为教育。
贵族本身就是一种职业,一种不仅终身而且世袭的职业。
家族式教育往往是贵族化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贵族化教育的核心是让人不为物质生计而活,不为利益和交易而生。
在贵族的生活中,倡导亲情与事业方面泾渭分明,这才是贵族化的教育。
家族教育更像是企业识别系统(CIS),也包括视觉识别系统,族旗、族徽、家族的衣服;贵族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规矩规范,对后人的示范对先辈的敬仰,都应该落实到细节上。从起居到信札,都有严格的规范。
家族教育总是会从细微处着手。其核心在于家族的理念,内心的道德准则与操守。
比如家族会议,身份的界定,会议的流程与仪式。庄严肃穆的感觉。决议的做出与执行。
比如用族训去约定做人的准则,行为操守与做人规矩。
比如学习与贯彻那些准则,并对相关行为进行奖惩。
人总是需要有其值得敬畏的,或者是道义或者是惩戒,或者是行为准则。家族教育注重对长者的尊敬,孝敬与敬畏之情;对幼者成长的关怀,涵盖从标准的传承到对个性的包容等广泛的内容。
特别是在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在某些人已经通过自身努力而形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无需为生存发愁,在这样的时候,以家族式的教育作为贵族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将逐渐取代现代的职业化教育,而实现传统的回归。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