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国的幻想
丁启阵
大约由于现实世界总是小人横行、奸诈百出的缘故,关于君子国的幻想便古已有之,而且绵延不绝。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关于“君子国”的记载了。《山海经·海外东经》曰:“君子国在其(按指“奢比之尸国”)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堇)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抡之尸北。”《淮南子·坠形训》也有“东方有君子之国”的说法,汉高诱注跟《山海经》说法相似,“其人衣冠带剑,食兽,使二文虎也。”《论语·子罕篇》说,孔子产生过迁居“九夷”的念头。当时有人提醒他,那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不宜居住。孔子反问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有学者根据《说苑·君道篇》、《淮南子·齐俗训》、《战国策·秦策》《魏策》、李斯《上秦始皇书》等相关记载,推测说,“九夷”原本是鲁国之地,散居于淮河、泗水流域,北边跟鲁国、齐国接壤。但是,根据孔子话中的“君子居之”推测,“九夷”应该就是“君子国”。《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孔子有一次发感慨,说了句“道之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乘木筏不是为了横渡太平洋,他是要去这个悬于海中的君子国隐居。“九夷”跟海有关,古书中“命九夷,狩于海,获大鱼”的记载,是很好的证明。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得直接了当:“子欲居九夷,与乘桴浮海,皆谓朝鲜。”
回头看《山海经》和《淮南子》高诱注关于方位和风俗的记载,君子国也是指向今天的朝鲜半岛。商周时期,朝鲜半岛是中原等地人民避难之所,商朝末年有大臣箕子亡命朝鲜,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教其民以礼仪”(《汉书·地理志》)。两个原因,使得朝鲜半岛一带成为春秋以后中原地区人们传说中的君子国,这是合乎情理的事情。此外,把位于东方的朝鲜半岛说成君子国,也符合阴阳五行的理论,《淮南子》“东方有君子之国”高诱注云:“东方木德,仁,故有君子之国。”
从清人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看,比起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君子国固然有令人肃然起敬、心生羡慕的一个方面,“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等等。但是,也的确有另一个方面:君子国国民都以君子的标准自律,行事之际,谦让不休,不但麻烦,还会陷对方于不义。严重的时候,不免起纷争。小说中讲了如下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个“隶卒”(类似今天警察)买东西,不满意于卖方的高货贱价,要求卖方加价,他才肯购买。而卖方,不但不肯加价,反而搬出“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俗语,说自己报价已经“颇有虚头”,要求隶卒砍价,否则就不卖给他。隶卒说卖方自己“以高货讨贱价”,反而要求他克己,有失忠恕之道,称自己不能受卖方的愚弄。争执不下,无法成交。隶卒赌气,照价付钱,但是只拿了一半货物。正准备离开,卖方不肯依,拦住不让他走。最后,两个过路的老翁出面,“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方才交易而去”。
第二个故事:一个“小军”(士兵)买东西,问卖方货物价格,卖方让小军自己看着给。可是,当小军拿了货物付钱的时候,卖方又怪他给多了。小军说自己私心作怪,已经减少出价了;卖方则说自己货物平常不新鲜,不如别家的好。争执半天,小军不耐烦,便照前边说的价钱减半付给卖方,但是,他选了下等货物。这一下,不但卖方不让走,过路的人也都说小军欺负人,不让他走。最后,“小军难违众论,只得将上等货物、下等货物各携一半而去。”
第三个故事:农夫买东西,选好货物,付钱的时候出现纷争。原来,卖方嫌农夫的银子成色太好了。农夫说“些须银色小事,何必锱铢必较”,提出多余的部分先存着,下次再买时扣除。不料,卖方坚决不答应。说去年就曾经有个人把多余的银子存在他那里,说是下次再买时扣除。结果,那人一直没再出现,到处找也没找到,等于让他欠下了来生的债。这一次要是再这样做,他就得两辈子接着“变驴变马”归还债务。最后,农夫只得另外拿了两样货物离去。卖方还是不满意,无奈农夫已经离去,他于是把多出的银子给了一个路过的乞丐。
不要说是亲自去君子国街市买东西,就是看着君子们没完没了的谦让,也足够耳扰、目眩、心烦的了。
君子国貌似书生的宰相兄弟吴之和、吴之祥,对于我天朝殡葬、杀生、好讼、奢侈、媒妁、卜筮、女子缠足等陋俗的批评,的确体现了君子国文化习俗的先进性和人性化;美女廉锦枫所说的,君子国“国王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也是无比英明的廉政措施。但是,这样的国家,必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否则,国门一开,“小人国”的商人们一涌而入,君子国必定被洗劫一空,国将不国。
现实世界,小人横行、奸诈百出,固然让君子们感觉很不爽。但是,正如孔子所说,“过犹不及”。倘若一个国家纯由君子组成,不惟办事麻烦,而且也危险,难以长久。因此,值得期待的世道便是:大家约定的规则、法律等相关制度,君子、小人,一同遵守,谁也不得例外,无从侥幸。
20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