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房企动向表明了房价的下跌趋势


    哪些城市最该降房价?

    某媒体最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

    排行城市 新房均价(元/平方米)

    1 杭州市 25840 2 北京市 22310  3 上海市 19168 4 温州市 18854 5 三亚市 18319  6 深圳市 16978 7 宁波市 13438 8 广州市 12560 9 南京市 12016 10 舟山市 10500 11 绍兴市 10105 12 珠海市 9747 13 大连市 9678 14 厦门市 9660 15 苏州市 9103 16 台州市 8967 17 青岛市 8962 18 天津市 8958 19 南通市 8950 20 福州市 8666

    前5名的房屋租售比远远超过1:300的警戒线。还有房价收入比,房价与国民的收入之比,在国外平均是1:5左右,前10名远远超过了1:10—20,象深圳,国民收入与房价之比甚至已经高达1:36。本论调控如果还是不能让房价明显下跌,那还是不能称之为有效。

   

    知名房企动向

    在房产调控敏感时期,已把主要精力放在二三线城市的万科、保利等一线房产商高调进军保障房领域,是房产从暴利时代回归微利时代的征兆。

   

   1.土地因素难以绕开保障房建设

    与以往的调控不同,本轮调控既控“银根”,又放“地根”,加大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房的供应以调整供求关系是“组合拳”中的重要一招。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不得低于住房用地总量的70%。而此后公布的全国供地计划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7%。在这种情况下,房产商只要想拿地开发,就难以绕开保障房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讲,即便不主动参与,保障房建设也是大部分房企的必由之路。

   
    2.优惠条件+毫无风险稳赚

 

    万科正在考虑保障房领域的“代建制”模式。即资金等均由政府投入,房企只输出技术与管理,以此来收取管理费用。代建制意味着开发商几乎毫无风险,虽然利润不高,却是稳定一笔大生意。业内人士认为,保障房的利润“一定”高于3%的政府指标,其带来的不仅仅是浮于账面的“微利”,开发商高调进军保障房是“图谋”其账面以下的附加利润。虽然保障房开发的账面利润有限,但资金周转速度快,在资金紧张时还可以利用保障房土地进行融资。实际上,承建保障房之后,开发商还可以从政府获得信贷、土地、税收等多种优惠条件。

   
   3.高附加价值
     房企高调进军保障房领域,相中的可能不仅限于账面微利,更是其附加价值。开发商参与保障房建设,在资金来源和土地供给方面都将享受一定的政策支持。随着政策层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推进,保障房的需求量与建设量将呈现大规模增长。即使以5%左右的利润率计算,考虑到开发商自有资金只占20%左右,5倍左右的杠杆意味着开发商资金收益率可扩大至25%左右。

 

    随着保障房建设量大规模增长,许多的原本申请不到的保障房的不再会无选择地去做房奴,同时,其申请门槛肯定要逐步调低,这样相当数量的商品房刚需就会转入保障房(政策房),商品房的卖方市场地位就会逐渐弱化,降价就是必然。

    眼下就看房企们谁能吃透政策趋势了, 房企们谁先做出了明智选择,其可持续发展就将会是轻而易举的事。

 

    易宪容称楼市衰派为不靠谱的楼市预测者,他说“节前调控措施不仅投资客“急刹车”,改善性买家“很受伤”,连刚需的首次置业者也陷入了迷惘.....上面感觉到了未来房价上涨的压力。这样,不惜伤害刚需的政策也应声而落。有朋友说,多亏了他们,才抑制了市场上的进一步疯涨。需求的释放也得到减缓,甚至把刚性需求的一部分彻底到了廉租公租区域。从这点上说,我们所有买房人应该向他们致敬!辛苦了,不靠谱的楼市预测者。” 这些话怎么都觉得有些不是“味”,事实是,楼市衰派真的是功不可没,至少他们反映了大多数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