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述评的相关性结构


 一,述评的功能和新闻之间的关系

    新闻述评有着叙事与议论两种基本元素。而在当下一些报纸的评论周刊和新闻周刊上,往往有一种特定功能的新闻述评:它们一般都要承担回顾一周新闻事件的功能,叙事性篇幅较大,所以一般很难有充分的思考和论证空间。但从另一角度看,本来在一周间随机出现、各自独立的新闻事件,被述评的作者组织在一个结构之中,则可能会给读者提供新的认识视野。

      这类述评写作的难度在于:如果只是回顾尽可能多的新闻事件,没有完整、集中的议论性线索,它就不免成了被前人讥为“断烂朝报”的“大事记”。相反,如果只是针对一个事件写出了一篇一般意义上的时评,那它就没有完成这个栏目设置的基本功能——让人们回顾更多的新闻。

  因此,这类新闻述评的写作特点,关键在于寻找的确定所涉诸多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意义的结构。

  在这种述评中,以议论性语言连缀起不同的新闻事件,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在看起来不同的各个新闻事件之间,恰好本来就有相同的因素或侧面。它们作为具有同一性的论据,共同支持一个论点。在一周的时间限度内,这种条件出现的机率并不大。

  其二,作者借助于各个事件之间在时间、空间、外在形态等非本质属性上的相近性,把不同的新闻贯穿起来,分别议论。这样的作品,实际上全篇并没有一个明确、集中的主题或论点,但在在阅读中还是能够给人以一种连贯感。

  上述两种方法,从认识的角度来说,也具有不同的深度和完整性。前一种在认识上会更深、更完整一些。后一种在认识上肯定会零碎一些。因为事实之间如果不存在本质上的关联,议论就不可能沿着一条逻辑线索深入下去。

  以《新京报•评论周刊》上由石兆主持的《一周观察》栏目为例,今年7月31日的文章题为《余震》,从本周内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说起:“34年后,唐山大地震的余波荡漾在电影银幕上”。然后从反思的意义上揭出“余震”这个关键词的含义。接下来说到本周发生的南京大爆炸,“此事的余震之一,是要反思一下城市的设计与居民的安全”。在对这个事件的评论中议及当地官员对记者直播的干涉。而接下来提到的新闻,则是当周《经济观察报》记者因报道某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而被当地公安局通缉的事。这件事并没有“套”上“余震”这个全文的关键词,它是从上一段结尾议及的官员与记者的话题自然过渡的——这是另外一种常用的连缀方法。再下面,由一句“但也有余震是被视若无睹的”,引出对当周河南栾川塌桥事件的议论。而最后一段,由一句“有些余波还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议及广东东莞公安局手铐、绳牵涉嫌卖淫人员指认地点的新闻出来之后,公安部当周下发了严禁此等行为的通知。

  这篇文章只有732字,串连并议论了当周发生的5个新闻事件。连接的主要方法,是确定了一个具有较广泛连接能力的关键词:“余震”。这个词本来是一个使用范围较窄的专业术语,但作者在修辞学的意义上将其使用范围扩大了。而全文议及的各个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只是在“余震”这个修辞学意义上的象征性关系。因此这一篇文章,可以说比较侧重于完成回顾一周新闻事件的功能;而并没有的一个比较集中的主题。这也是因为:“余震”这个主要起着连缀功能的关键词,并不承担表达一个具有认识性的论点的功能。

  除了贯穿全文的“关键词”之外,还有一种连缀方法,上面已经提到,就是“头尾相衔”的自然过渡。仍以石兆主持的《一周观察》为例,今年5月29日的《虚幻的真实》一文,第一段议论的是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这一段末尾的议论落在了这样一句:“那些年轻的工人却看不到希望,繁华就在身边,而他们永远不能融入其中。”。而接下来的一段,则以上段末句中的“繁华”作为连接因素:“说起繁华,北京的天上人间夜总会是众人皆知的繁华之地”——由此引出对起本周的另一新闻——北京警方整顿“天上人间”——的议论。其间“繁华”就起到了这种“首尾相衔”的自然过渡。这种过渡的效果,犹如“移步换景”,不易为人察觉。本质上契合了人们思维的“联想”功能。因为联想往往就是沿着相关、相似、相同的物象或词语伸展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离开了原来的对象。

  上述结构方法,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漆敬尧教授在归纳“特写”的结构时概括出的“之字论”有些相同。其“具体作法,通常在第二段的开头,以某种方式重复前面那一段的最后半句中的某些观念、论点、关键词即‘承上’;接着从这里发展到另外一个相关的观念、论点、关键词即‘启下’。第三段的天头,同样也承接前面第二段末尾的某些东西,然后往下开展、扩充、引伸,为第四段所承接”[①]

   可见,无论述评还是特写,在实现“连贯”的结构手段上,往往是相通的。而“连贯”本身则是帮助读者顺利通读全篇,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

 

二,相关性的思维机制

 

  我今年每个周末为《北京青年报》的言论版写作一个栏题为“少华视界”的专栏,其基本功能的设定也是一周新闻述评。我的结构方法,也基本在上述两种方法之间,即一方面尽可能有一个集中的评论性主题;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容纳进来更多的新闻事件。

对于我来说,具体写作这类文章的关键,是在阅读一周新闻的过程中,确定一个作为整篇文章结构因素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本质上是对一周不同的新闻之间相关性的概括;同时,它本身作为一个特别具有“黏着力”的词语,在文章中也能够“粘连”起不同的新闻,使它们不至于显得散乱。

  如果这个关键词迟迟不能产生,那么一周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在作者面前就只是散乱一片的原始材料,无从选择。而这个关键词的产生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像灵感一样具有偶然性;但它本质上依赖于作者对于事物之间关联性的积极思考。而这种关联性思考的机制,一方面是抽象思维,另一方面是自由联想。

   不同的新闻在具象上可能相距甚远,但在抽象的层面却可能有相同的属性。这一点,在逻辑学上是容易理解的。这样一类抽象出来的关键词,往往反映事件的本质。同时由于抽象的概念其涵盖面更广,也可以把更多的新闻容纳进来。比如,我在今年1月10《北京青年报》发表的第一篇一周新闻述评《从资源到人心》,其中“资源”这个核心概念就是通过抽象产生的。它涵盖了文章中涉及的那一周全国各地关于道路、电力、自来水等各方面新闻。

  在今年2月7日发表的《政策与机会》的第一段,我写道:

  “本周的一些新闻与两个概念有关:一个是政策,另一个是机会。这两个概念之间,也有清晰可辨的关系。简单说:政策驱动资源流动,而资源的流动创造机会——这些机会有的本来就是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有的则在政策的目标和意料之外。当然,特定的政策也可能使一些特定的人失去机会。”

  这一段话,抽象地概括了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各种资源下行农村,“国际旅游岛”战略使海南楼市疯涨等当周的8条新闻。

  在今年8月23日到27日一周间的新闻述评中,首先不能回避的事件,是我8名香港同胞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被劫持、杀害。但是如何把这条重大新闻与当周其他新闻相联结呢?我选择了“影像”这个关键词。因为:马尼拉人质事件整个过程都处于电视直播的环境下。这个事件之中的电视直播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因此,“影像”是这个事件的一个有特点的侧面;而“影像”作为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普遍的一个因素,与当周其他新闻也有关联,比如在当周因新闻图片《挟尸要价》获奖引发的舆论风波、北京将在公交车头安装摄像头,以及上一个周日北京疾控中心公布影视吸烟画面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报告。这样,我就找到这些不同新闻中的共同因素。在这篇标题为《影像的争议》的述评中,既从一个侧面串连起了当周的主要新闻,也集中地触及了影像因素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有一个集中的主题。

(本文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0期)

 





 

 

 

 



[①] 政大传院媒介写作教学小组著《传媒类型写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