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智斗校园暴力


教孩子智斗校园暴力

校园记者 郝频蕊

陕西某中学13岁女孩玲玲,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遭到同班同学的无辜伤害,全身上下伤痕累累,有些地方甚至留下了终身无法消除的印迹。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伤害对其心理的无情摧残,比肉体的伤害更为残忍。近日,发生在陕西榆林子洲二中的这起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遭遇校园暴力,我们该怎么做?

完善自己提升士气

不少孩子们总被欺负,其实被欺负的孩子很多自身也有一些缺点,如果能借此完善自己就不是一件坏事了。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上学时经常受欺负,虽然有时想起来眼发酸泪水涟涟,但是我却不认为这是在伤害我的自尊、毁灭我的意志。我仔细琢磨后觉得,被同学欺负很大的可能就是我在学习上落后,还有为人处世上有缺陷,所以才有了男女同学都欺负我的局面。

对此,首先我设立了第一学习目标,将中下等水平改写成中上等水平,经过半学期的努力,目标达到了,继而制定更高目标。

第二,无条件地帮助求助者。当我的学习有了进步之后,有不少同学来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手头作业无论多少,一律都无条件地给予帮助。

第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在背后说他人的长短。不背后议论人,使别人感到你可信、可亲、可靠、可敬;不在背后批评别人,保住对方的面子。

第四,要体会和观察别人的需要。在日常与同学的交往中,我经常站到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将心比心”,这样减少了许多误会和不愉快的冲突。

第五,要尊重和信任他人。在日常与同学的交往中,只有尊重和信任他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成为受欢迎的人。最容易的方法是学会当“忠实的听众”,因为认真聆听别人讲话,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能耐心地听人说话的人,也往往是个受欢迎的人。

第六,对别人的评价自己要有主见,既不为别人的赞扬而过分欢喜,也不为别人的贬低而焦躁不安,甚至心灰意冷,而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坦然处之。

这是我当年以及此后在工作中,琢磨出来的应付被别人欺负的方法,希望对孩子有所帮助。杨永龙(心理专家)

我来支招 女儿受欺负后

女儿小时候,常和院里几个同龄的女孩一起玩耍,有个大3岁的男孩,也和她们混玩一处。男孩子淘气,有时调皮打了架,女孩们就找他妈妈叽叽喳喳地告状。男孩嘴拙挨了批评气不出,在上学路上看到女儿,就堵住她撒气。正巧被路过的老师看到了,狠狠批评了男孩,男孩“怀恨在心”,从此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她。

女儿害怕一个人上下学,放学后不敢像往常一样在楼下玩。我问起来女儿支吾躲闪,我也不强问。业余时间尽量多陪伴孩子,缓解她的恐惧心理,常带女儿散步聊天,终于引导女儿说出了原委。

于是,我鼓励女儿开动脑筋,想办法保护自己。女儿首先求救于班主任老师,老师知道情况后,组织了几个顺路的同学结成互助组,上下学时和女儿结伴而行,上下学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放学后女儿还是不敢独自在楼下玩耍。于是,我和女儿一起找男孩的妈妈沟通,女儿还主动向阿姨道歉,说小朋友在一起玩要互相谦让,打架告状是不对的,阿姨直夸她懂事,说一定会做好儿子的工作,以后好好相处。

解铃还须系铃人,怨恨是出于误会,就得鼓励女儿大胆地找那个男孩和好。一天,看到男孩一个人在楼下正百无聊赖。我在后面助阵,女儿大大方方走上前问好,拿出自己的滑板邀请男孩一起玩。事情本来已经水到渠成,俩孩子很快就冰释前嫌,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海粟(家长)

家长给孩子撑腰

孩子在学校被欺辱有很多原因。有的是性格方面的,有的是行为方面的。但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孩子忍气吞声,根源还是在于受到恐吓,在于怯懦。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撑腰。

如果家长帮着孩子出头、去打架,显然又不是理智行为。那么怎么给孩子撑腰呢?

首先,要鼓励孩子把情况及时反映给老师。因为很多时候,老师不知道情况,那些刁蛮的孩子才得不到惩罚,才肆无忌惮。要让孩子明白,那些暴力的孩子也怕惩罚,正是因为他不告诉老师,那些坏孩子才没有人管。没人管他们,欺辱你才更猖狂。如果,孩子还是怯懦,家长不妨跟孩子一起到学校跟老师反映情况。我想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老师了解了这类情况也不会袖手旁观的。

其次,要设法联系施暴孩子的家长,让家长干预这样的事情。当然不能简单地告状,要如实反映情况,让对方家长能理智、及时地解决问题。有时候,小孩子欺侮人是出于从众心理,事件的核心人物也就一两个,当核心人物没有了从众也就不容易形成“事件”。

再次,要交给孩子一些交友的方法。朋友多了也就不显得孤单,也就没有人敢欺侮了。即使受到欺侮,也会有人及时把情况告诉老师,让问题得到解决。沈培岗(教师)

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

校园暴力首先要预防,在事情发生之前,在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或者是呼救的态度,这种办**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

一旦遇到这类事件,要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告诉班主任或老师或与学校联系,也可以告诉家长,以取得有效的保护。只要孩子将遭遇说出来,家人和学校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孩子的懦弱只会助长校园暴力的歪风蔓延。

另外,我觉得有必要提醒每一个学生,不要因为被施暴的对象不是自己,就可以漠视这种行为的发生,只有每一个人都站起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地不受校园暴力的胁迫。郭顺敏(教育专家)

关注心理及早走出受伤的阴影

遭遇校园暴力,身体的伤口有一天会愈合,可对心理的摧残比肉体的伤害残忍得多。很多孩子对外来的“坏势力”没抵御能力,被欺负次数多了,很有可能造成行为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敢接触社会,甚至产生自闭心理,这样的案例很多。我强调的是有部分孩子忍受的结果是产生极强的报复心理。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经常受同宿舍学生欺负,他一直默默地没有一点反抗的迹象,可是有一天,他买了一把刀带在身上,当回到宿舍,同宿舍学生又开始滋事时,他把刀子拿了出来在同学身上连捅三刀……

因此有事一定要请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或到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这对于孩子及早从暴力的阴影中走出有很大的帮助。 李燕欣(家长)

提前干预“高危群体”

施暴同学的行为比较过激,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时,采取了极端的做法。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往往与性格、情绪类型有关。

在目前学校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下,依然出现这种极端的例子,正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漏洞”。不少学校比较重视“无事”时的面上教育,而对一些属于“高危群体”的学生较少关注。其实,应当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成几个层次,一般学生、特殊学生和出事学生,预防重在一般学生,关怀重在特殊学生,干预出事学生,尤其要对表现出某种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格评估。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授一般心理知识上,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有的放矢,比如要帮助学生学会冲突时的处理办法,学会自我抚平情绪,学会理智规范行为。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预防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及时发现苗子,防患于未然。吴增强(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