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城”发展需稳中求进


继柴、油第一代能源和煤炭第二代能源之后,全球已进入第三次能源变革时代--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组合,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新的转换。随之而来,中国经济步入低碳发展时代。同时,低碳发展战略被提上国家议程,我国将从发展低碳能源、建设低碳示范城市、实施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着手。
低碳理念催生“太阳城”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中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低碳化”。10月18日,在第二届中国欧盟新能源技术与投资峰会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邓奎表示,中国政府到202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达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5%,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就中国目前新能源发展现状来看,要在10年内完成此远大目标,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决定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比重的众多因素中,太阳能产业化成为重中之重的关键因素。实现太阳能产业化,将是未来十年新能源行业进程的必然方向和攻城略池的可靠装备。单一产品与建筑一体化的结合,作为能源战术的游击战已经不能胜任。
“太阳城”很早就有出现,但是真正形成概念性传播,是在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上。山东德州因其实现太阳能技术及产品应用的集中化,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太阳城”。太阳城并非简单太阳能产品的堆积,它是太阳能产业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应用和开发。不仅要做出太阳能工程示范城市,而且要全面引导实施产业化应用;不仅强调产品的多样和技术的先进,更加注重太阳能能效的提高及城市的综合规划,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无论在局部还是在整体,太阳城都要求新能源应用完美到位。
夯实技术和产品基础是关键
要打造一座“太阳城”,首先需要坚实的技术和产品基础。太阳能企业作为太阳能产业链的源头,必须要奉献出自己的实力。未来那些简单提供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太阳能企业,将会被社会和市场摒弃,一些像力诺瑞特等老牌太阳能企业将会在太阳城的大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太阳能专家称,在“太阳城”的王国里,太阳能热水器不仅能提供生活热水,还要为住宅、工厂等提供中央热水;不仅有为道路提供照明的太阳能电灯,还要有城市建筑装饰用的太阳能产品;新型的太阳能空调,能供暖更能直接制冷;装一面光电玻璃幕墙,就能打造出一间“太阳房”。而且,太阳能的应用领域也不只是局限在建筑物上,更是要拓展到手机、汽车、服装等日用消费品领域。凡此种种,都要求太阳能企业要夯实技术和产品基础,尤其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实践中能够有所作为。
迄今为止,能够很好将太阳能产品与建筑一体化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推广应用和技术研究上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当数力诺瑞特。其推出的适合大城市应用的阳台壁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解决了高层建筑楼顶面积小的问题,融入“健康、品位”的理念,实现了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功能及家居装饰附加功能的叠加。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的“清华力诺能源光电子研究所”,共同研发世界顶尖级的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发展建立了雄厚的技术储备;与山东建筑大学共同设立的国内第一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本科专业,向各个行业、各个太阳能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中高级人才,推动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制“太阳能空调”;与上海交通大学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上的合作;在全国各地建设的上千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这些都证明了力诺瑞特在建筑一体化方面的技术实力,表明了其推动“太阳城”塑造的雄心。
加大政府政策力度是保障
“太阳城”的普及利用,政府政策还需加大力度。虽然,全国太阳城的发展已初有成效,但是一些房产商坚持利益直接化,拒绝配合太阳能企业构建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成为太阳能产业化普及的“拦路虎”。
近日,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作为21世纪典型新兴产业的太阳能理应受到重视。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将住宅小区建筑工程应用太阳能技术,作为建设审批程序的必备条件,政府出台政策强制房产商进行“植入”楼盘规划,全力配合“太阳城”发展。但是,要实现太阳能产业的普及,还需要突破更多城市的政策瓶颈,包括配套政策和规划保障,无论从技术标准,还是基本的法律、法规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避免政策的短期行为。在构建“太阳城”的进程中,政府不只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强制安装的政策,还要拓展政策范围、加大政策力度,全力支持城市形成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交通灯、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技术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太阳能要实现产业化,一要技术,二要政策,“太阳城”发展需“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