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轩
杨玉圣自称“学术打假第一人”已经许久了,或许一开始大家对这个充满正义气息的名号会有一些好感。如今的时代,有假产品、假证明、假教授,总之假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对于“假”的抵触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脾性。而杨玉圣所开发的学术界打假在这个复制泛滥的时代倒是出了一点点的新意。
学术打假!杨玉圣多少次在电视媒体、网络、公共场所大肆宣扬他的这一“神圣”使命!从而博得了众人的眼光,赢取了一定的社会认可。然而在暗地里,却是贼喊捉贼,真贼捉拿假贼!
杨玉圣针对某些学者,即其所谓的“抄袭典型”进行了大量的批判。这种批判一开始正是以学术批评、学术打假的名义进行的,并且对抄袭做了五花八门史上全无的分类:“一分为二式”、“合二为一式”、“改头换面式”、“缩写扩写式”、“新瓶旧酒式”、“移形换位式”等等。并且指出重复发表文章即自己抄袭自己,学术作假!杨委员这一独创结论面世以后,引起学术界的议论。于是有心人发现,按照杨委员的打假标准,其本人就是最大的造假专业户!据不完全的搜集统计,杨委员重复发表文章多达六十多篇!抄袭事件更是离谱,连其造假门下郑怀明的“五大理由”也抄!这一有理有据的事实被揭发出来,真真让杨委员上演了一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戏码!但是杨委员竟然还能够信誓旦旦地在公开的学术报告会上说他“从来没有抄袭”,“没有重复发表论文”,在《学术岂能大跃进》中说他“从来没有违反教育部的学术规范”,实在让人咂舌!
所以,我们只能感叹:见过无赖的,但没见过这么无赖的,无赖到了学术界!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第五条规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造诣,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较高的学术声望及社会影响;……”杨委员的专业造诣我们没有资格置喙,但是学术道德上是否合格就要靠杨委员的言行来判断了。我们尊重学风委,对于学风委员会的运作及职能的实现我们寄予厚望。所以学风委员会委员的选拔也应该做到人品、学品和能力的兼顾。其实不单单是学风委,不单单是法学界,哪一行哪一业不是要求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我们希望学风委尽快正视杨委员的言行,作出处理。
按规定学风委委员由主任提名,主任副主任会议决定,希望学风委的主任们关注中国学人的“十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