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精品小车”到底贵不贵?


中国市场上的“精品小车”近来都有比较大的动作:丰田的雅力士刚刚发布了改款车型,本田的飞度也将迎来中期改款,而跳票已久的大众5代POLO风传将在12月份上市。

 

雅力士的这次是专为中国而改款。有报道说,丰田为此在两个方面破了例:丰田为每一款车改款都不会有外形上的大改动,而中国版雅力士是个例外(欧洲版、北美版改款在外观上变化没有这么大动静);从提出改款要求到设计完成,丰田一般需要3年时间,此次雅力士改款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丰田急着赶着改雅力士,当然是想借此为雅力士在中国疲软的销量提提气。而大众的5代POLO慢慢吞吞地不肯上市,是怕新POLO有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老POLO人老珠未黄,月销量不离万台高位,新一代能否顺利接班尚在两可之间。

 

看起来,一个急,一个拖,不是一种心病事儿,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雅力士和POLO不能释怀的其实都是价格问题。

 

2006年,在生死线上纠结已久的老四眼POLO终于福至心灵,推出了中期改款POLOGP。这次改款,貌似是美容,其实核心工程是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改款后的GP不再是走可爱路线的“四眼妹”风格,前脸改成了大嘴加异形灯,好看不好看且不说,看上去确实成熟稳重了一些。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售价一下低了万把块,原来高傲的姿态一下子变得平易近人了许多。原本老POLO叫好不叫座,这样一来,原来的叫好,迅速转化成叫座——少花很多钱,能买到传说中的神车,而且还是新款,买家们感觉真是赚到了。

 

雅力士上市以来,跟当年老POLO遇到的问题差不多,较高的售价成为销售放量的最大障碍。这此中国式改款,走的路也跟POLO相似,一是把模样改得成熟大气一些,二是调低售价。据说广丰自己搞过调查,对雅力士一见钟情多是女人,有超过6成的男性用户,会因外观看上去“小”、“太可爱”而放弃它。所以这次改款,雅力士外观上变化比较大,希望能做到男女通吃。改款同时,售价整体下调了5000元,起步价回落到8万区间,意在提升性价比。

 

 POLO的老对手飞度的出招就有些古怪了。上一代飞度是小车销量王,一个月卖个万把台不在话下,新飞度刚上市时凭新车效应冲上月销五、六千台的高位,此后就每况愈下,一直跌到月销量在两千台左右徘徊。这时候,常规手段是降价促销,但飞度却不按常理出牌,今年3月,1.3排量的车型居然宣布涨价3000。飞度的行为十分怪异,但结果却毫无悬念,销量也应声而落。

 

在7月份的长春车展上,广汽本田一名销售负责人谈到飞度销量疲软的原因时抱怨说,中国小型车价格战打得十分混乱,而飞度作为一款高品质的小车,是不会参与价格混战的。

 

广汽丰田的高层也屡次谈到“以丰田的标准来生产这样一款小车(雅力士),成本根本降不下来。”“你们可以把它(雅力士)和所有的小型车相比,甚至把它们拆开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车价格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我认为做出同样品质的车,要降低成本是不可能的,除非降低品质标准。”

 

虽然降价的事儿不能说太细,我们还是想问,如果维持小车的“精品”品质,真的就没有降价余地了吗?如果要降价,一定会伴随品质的降低吗?

 

换句话说,中国市场上的“精品小车”是否已经到了合理的价位?

 

还是以丰田雅力士为例说说这事儿吧。雅力士是丰田的“世界战略车”,在全球主要市场都有销售(POLO没有登陆美国)。在欧洲,它是最畅销的小型车之一,年销量超过20万;在日本销量排名中,基本保持在第三名的位置(前两名是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和本田的飞度);在美国,小型车市场很小,雅力士销量基本也能保持细分市场前三名位置。去年,雅力士在全球卖了46.6万多台,在《福布斯》2009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上位列第十。可以说,雅力士在全球绝大多数的消费市场,在同级别车型中,销量都是名列前茅,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水平。(在全球第一大车市中国,销量两万多台,连零头都不够,雅力士在中国真是不走运)。

 

在美国市场上,1.5手动版的雅力士定价1.3万多美元,合人民币8万7左右,跟国内1.3手动版的售价差不多。在欧洲的英国市场上,1.33手动版定价1.25万英磅,合人民币13.3万,跟国内比起来,是个比较离谱的价格。在日本市场上,1.5排量的CVT版本定价140万日元,合人民币近11.5万,而国内1.6自动档的定价是近9.5万人民币。

 

这样看来,雅力士在中国的售价跟美国接近,却大大低于欧洲和日本。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比一下。在北美市场上,小型车跟同品牌B级车之间的差价在30%到40%,比如一个小车卖10万,B级车就在13、14万的样子。而在国内,两者的差价近一倍。北美是非常成熟的汽车市场,小车跟B级车之间的差价并不像国内那样悬殊,这是否意味着,小车与B级车制造成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换句话说,我们可能高估了小车跟大车之间的差价。再举一例,本田的飞度和思域在北美市场上,起步价没什么区别,但在国内市场上,售价却明显是两个级别的车型。

 

放眼全球,中国的“精品小车”的价格并不算高,至少比那些中高级车定价实惠多了。

 

当然,有人会提到,中国的人工成本和零部件成本比西方国家低得多,汽车制造成本应该也低出不少。其实这个不太好比,比如,国内对车厂征的税费比较重,有报道说,占汽车生产成本的20%左右,而美国征的税费则在10%左右。作为世界工厂,在中国造车的成本可能会低,但到底会低多少,只有车厂自己知道。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虽然是个制造大国,人们收入也不高,但很多“品牌货”却比西方贵,大件和奢侈品贵,日用品也贵,就连衣裳、奶粉之类的也比西方贵。正因为有巨大的差价,才使得“代购”成为一个热门行业,让空姐之类的人有了夹带私货谋利的机会。这样看来,中国的“精品小车”的定价还算实在,比如从日本带一部相机可能会赚钱,但要是代购一部雅力士(假如可以夹带进来并顺利逃税),肯定是赔定了。

 

相比而言,中国的“精品小车”定价并不算贵,但市场却并不景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买车素有贪大的习惯,而且,在很多人看来,买汽车就跟买苹果差不多,是以个儿大小论价,小个子的车就应该十分便宜。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却是“精品小车”生存的一大障碍。

 

自主品牌便宜的大车也许还没有分流“精品小车”多少客户,但当合资货中也出现便宜的大车时,“精品小车”的生存空间就被严重地压缩了。

 

现在,一些过气的合资中级车,价格一再压低,入侵“精品小车”8到10万元的传统地盘,比如标致307、日产颐达骐达、现代伊兰特、丰田花冠等,就连伊兰特悦动这样的人气新车也过来搅局,实在让“精品小车”不堪其扰。一样的价钱,是买个宽大气派的悦动呢,还是买个娇小可爱的“精品小车”呢?

 

“精品小车”当然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比如某小车中的人气王,就发现了大幅“控制成本”的诀窍。车主一方面想要“精品小车”,痛恨厂家一步步地“减配缩水”,一方面又想用便宜的价格享受精品质量,这种矛盾在厂家看来,确实比较难办。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说过:“怎么做既满足丰田质量标准又价格低廉的车,我们也在苦苦摸索,但至少从现在来看,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精品小车精品价”也许是合理的,过分地追求便宜的售价,能买到的可能是大大缩水的“精品车”——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例子。缩水降价求销量也是合理的,但当中国车市上“精品小车”都据此挥刀自宫以求生存时,买家们又该做何感想呢?老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车市上还是保留一些在品质上有所坚持的“精品小车”为好。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