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当代寓言二则:感谢剥削和劣胜优汰
现在,媒体上连篇累牍,几乎每天都有“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等字样,几乎每天都有“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到处都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在大发展大繁荣,到处都在坚决树立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到处都在彻底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摘文两例,供大家甄别。
一 感谢剥削
摘自读者:
原文题目: 已经很好了
雪小禅
前几日同学聚会,我狠下了一番工夫。做头发,买衣服,折腾了好一阵。怎么着也算小有薄名,何况大学毕业十年了,谁都想让自己看起来仍旧玉貌朱颜已。
只有她,显得那么寒酸。旧的衣服,黯淡的脸色,头发上胡乱别了个卡子,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赶来。
同学会,一般就是虚荣心的攀比会,可是她仍然来了,带来了自家树上结的石榴。她说,这是她和他,恋爱时种下的石榴树,如今,都结果儿了。
大家都知道她的情况——她下了岗,丈夫又出了车祸,她一个人打几份工,甚至晚上还要在歌厅的卫生间旁为人递热毛巾赚钱。我们曾遇到过,我是消费者,她是递毛巾的那个人。
聚会上,我们都在抱怨,怨天怨地怨社会不公平,怨房价太高,怨工资太低,怨生意不好做。发了财的说现在的人都变坏了,没发财的说那些做生意的都不是好东西,当官的显摆自己有多大的权力,平头百姓则假装着清高说反腐倡廉……只有她,一个人静静地笑着,守着那几个大红的石榴。
她,没有抱怨而是劝我们,多吃菜呀,看这菜多好,糟蹋了就可惜了。我问她,你怎么能这么平静呢?她说,已经很好了啊!
是啊,她说,你看,我下岗后马上就找到工作了,孩子很听话,丈夫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大夫说如果再晚送一会儿他就没命了,而他现在还在我身边,这多好啊。还有,你看,我们老板还放我假让我来参加同学会,我又能看到大家了,多高兴!
我惊呆了。原以为她会像祥林嫂一样诉着苦,抱怨上天对她多么不公平,但她非但没有,反而要感谢生活赐予她这样多,而我们一直觉得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少,一直在索要,却总是觉得不够。于是郁闷,不快乐。
已经很好了。这是一句禅语语啊!我看着她,有了淡淡皱纹的脸,淡定地笑着,我终于明白,即使抹上世界上最高级的护肤品,也无法拥有这样的快乐。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满园芬芳,树梢枝头都挂满了那种叫做幸福的露珠儿了吧。摘自《读者》
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叫《感谢剥削》,或者《歌颂受剥削的快乐》,或者叫《我们要对剥削学会逆来顺受、心悦诚服》。
这些文章表面上看是在维护当今社会的不平等和“和谐剥削”的新秩序,很好很强大很受欢迎,但他确实是在大力弘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的人人平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价值观彻底颠覆了。
现在有不少媒体和杂志都在制造这种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精神鸦片,以彻底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很多以禅、佛的名义教导劳动者感谢剥削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普通的读者,特别是劳动者、受剥削者见了,往往会感激涕零,好像见到了至宝,成为自己以后行动的指南:更加心甘情愿的接受剥削阶级新秩序,心悦诚服的甘当精英和富人的奴仆。社会主义的人人平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价值观被丢掉脑后。这与毛主席时代倡导的精英和富人当劳动者的勤务员和公仆,完全背道而驰。
短暂的稳定,换来的却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崩溃,社会主义社会会在这样精神鸦片的麻醉中颓废,逐渐失去评判是非标准的知觉,最后矛盾重重、积重难返。长此以往,社会主义新中国就会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又一次亡国灭种也就不远了。再一次引起暴力革命和改朝换代将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
中华民族也会在这样的精神鸦片中逆来顺受,最终走向亡国灭种。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任人践踏的屈辱一幕就会在21世纪的新时代重现。
儒释道是中华三宝,当然是好东西,但是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统领,又被剥削阶级利用,就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
二 劣胜优汰
原文题目:消失的原色
鲁先圣
我住的小区里,最初只有一家卖馒头的,即李老头家。他的馒头就像他的人,颜色黑个头也不饱满,可斤两足,也好吃。后来,又来了两家,卖的馒头颜色洁白,形体光亮丰美。
李老头的生意自然就被人家压下去了。到了近午,人家的馒头都卖完了,李老头的还有一半摆在那里。一些开饭晚的才无可奈何地走到他摊。李老头总是说一句:吃吃吧,这馒头没掺啥,没害处,筋道。
一天我替不识字的李老头读老家来信并替他写了回信。事后我问他,馒头不好看是不是技不如人。
我蒸了十几年馒头了,那些硫磺、增白剂啥的我不加,对人没好处。李老头自言自语般地回答。
我终于明白,另外两家与李老头所蒸馒头的区别是硫磺、增白剂,而不是技术。于是我再买馒头时都买李老头的,而且把这个秘密告诉给同楼住的人。但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总是极少数,人们买馒头时还是买个大、洁白、丰美的,李老头的生意越来越淡。
但是,李老头的馒头没有变,还是那种没有加硫磺、增白剂的原色馒头。后来,李老头的生意眼看就被另外两家彻底挤垮了。我在一天买他的馒头时劝他,你也学人家吧,不然生意做不下去了。他以很感激的眼神看我,说,明天,我们就回老家了。
次日,李老头连同他的原色的、丑陋的馒头,从我住的小区里消失了。(《读者》2006,23期)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叫《劣胜优汰》或《“诚信”和“美德”在市场经济中无法立足》。李老头的馒头就是诚信、厚道等人类美德的象征。但是却“从我住的小区里消失了”。被城市挤走的美德,在老家农村能够立足吗?
老李头的结局,要么饿死,要么学会市场经济的潜规则,成为又一个奸商。
文:崔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