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经纪行业已经成为北京最不稳定、最让从业人员战栗的行业,这个行业从来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也从来没有被政府纳入行业管理的范畴,然而却承受着比任何行业都大的压力和风险。
正是因为这个行业中没有国营企业的立足之地,所以,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从来不会考虑对房产经纪行业的扶持、稳定和发展问题,甚至当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时,政府会通过各种渠道变相地将责任归咎于房产经纪行业,尽管房产市场的紊乱并非房产经纪公司所能左右。中央和地方政府喜欢“调控”,但他们在出台调控措施时从来不会考虑这些所谓的“调控”措施究竟有没有实际效果,更不会考虑这些“调控”措施是否会伤害房产经纪公司的利益,当然就更不会关注对房产经纪从业者的伤害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对房产经纪的忽视是对非国营经济的歧视和迫害,这种说法绝非耸人听闻。每当政府出台“调控”政策,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房产经纪行业,一般而言,每次调控来临,平均有至少20%的房产经纪公司被迫关闭,涉及门店至少300家,按每家门店8名从业人员计算,至少2400名从业人员被迫转行或重新选择工作机会。此外,那些没有关闭的大型和中型经纪公司,也会平均减员30%,这些公司平均拥有1200家门店,按每个门店10个人计算,平均30%的淘汰率就意味着大约4000名从业者又要面临转行或重新选择工作机会。保守计算,每次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对北京房产经纪行业最直接的打击就是至少6000名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危机。当然,如果牺牲了这6000名从业人员的生活和前途,真能够换来北京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从业人员的“血”也算没有白流。而让这些从业人员伤心的是,6000人失去了工作,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无效的“调控”,但政府从来不会对“调控”给房产经纪人造成的损失有所关注。甚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动辄把房产经纪行业成为“非法中介”,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听到后误以为中介都是非法的。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政府对房产经纪行业的歧视,实质是政府执政能力的缺失。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无法平衡各种社会要素和社会单元,仅针对一个环节或一个要素进行“调控”,政策的倾向性和主观性太强。
房产是目前中国社会中商品属性最强的资源之一,房产经纪行业也是目前中国社会中市场经济属性最突出的行业之一。国营企业的机制和能力根本无法操作这个需要高度灵活和激烈竞争的行业,因此,国营企业根本无法再这个行业立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政府从来不会关注这个行业的生存状态。从行业管理的角度看,北京乃至全国的政府中主管房产经纪行业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从事过任何与房产经纪有关的工作,更不熟悉房产经纪行业发展规律,也就更谈不上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以考代管、以罚代管、强调“自律”等都是管理失当的表现。
政府在着眼于房产市场调控的同时,确实有必要关注房产经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懂得通过行业管理来辅助实现对房产市场的调控,政府把一个行业中无法替代的群体划入“调控”政策的敌对一方,也显示出制定政策者的短时和偏见。应该说,房产经纪行业从来不可能国有化,但这个行业在房产市场中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牺牲这个行业的利益实际也是对房产市场的一种伤害,这是房产经纪行业面临的悲剧和危机,也是政府调控措施屡屡失效的原因之一。所以,一个有能力的政府必须学会通过寻求失当的“妥协”来达到施政的目的,在房产市场中,政府如何与房产经纪行业达成妥协,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但现在的政府显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