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巍青:小区业主论坛是个好东西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0-01/02/content_7744924.htm

郭巍青专栏:小区业主论坛是个好东西

2010-01-02 09:42   南方都市报  

 

  ■岭南话题之郭巍青专栏

 

  2009年的“网事”并不如烟,回顾起来难免有许多唏嘘慨叹。但是乐观来看,还是有不少璀璨亮点,就像星星点灯。其中的耀眼亮点之一,当属广州番禺区华南板块的各个小区论坛。这个板块的“论坛群”,在围绕垃圾焚烧问题而发生的官民互动中,起了积极作用。在那上面,可以看到公众利益的多元表达,还可以看到社会力量的积极整合,志愿精神的内在迸发,以及社会秩序的自我生成。所有这些,对于社区建设和都市家园感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由此也证明,网络虚拟空间的许多功能与形式,只要认真开发和利用,可以作用于现实,帮助人们能动地改变不合理的境况。这样的开发和利用,是中国人民的创造。所以说,小区论坛是一个好东西。

 

  这个好东西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大量提供信息与知识,并成为信息与知识的汇聚中心。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环境风险与健康风险,是一个典型的“风险政治”问题。就是说,许多忧虑和冲突,是因为“风险”而引发的。将垃圾焚烧,到底有没有风险?如果有,是谁在制造风险?是谁在分配风险?是谁在承担风险?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它的基本责任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消除这方面的忧虑和冲突。但是现代政府要受到两重束缚,第一,它不应该在这里使用暴力,第二,它甚至不能指望通过投票,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它只能通过说服,重建信任与合作。为此,政府要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提供信息与知识,促进信息与知识的传播与使用。信息自由与信息公开是唯一正确的方向,归根结底它将帮助公众认识到底有没有风险。如果有,如何使风险制造者承担责任,如何使分配风险的决策机制更加民主化,以及如何使风险承受者获得公平补偿。

 

  只要承认上述观点,就会承认,番禺的小区论坛在提供信息与知识方面的努力成果斐然,令人惊讶。在这里可以看到垃圾处理问题上的各种政府文件和各种新闻报道,可以看到相关事件的每一步进程以及相关信息。最令人赞赏的是,有志愿者通过翻译,汇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垃圾处理问题上的政策、做法、经验等。我自己浏览这些网站后的感想是,若要研究垃圾处理政策,这是必须要看的资料库。

 

  好东西的重要功能之二,是提供了主题鲜明的讨论平台,从而形成了集中的政策讨论。按照研究网络的学者胡泳的观点,讨论组在最好的时候,能够提供几乎任何方面的有用和及时的信息;在最坏的时候,可能因为话题过于分散、低质量发言太多、破坏性内容出现等等,而导致噪音过高,淹没有用信号。换句话说,在自由的、众声喧哗的条件下,好的讨论不容易形成。

 

  我们可以额手称庆,在番禺的小区业主论坛上,看到了最好的情形。围绕着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自下而上的、真心实意而不是虚应故事的社会讨论,国内还不多见。番禺小区业主论坛上关于垃圾焚烧问题的讨论,正是一次罕见而高质量的公众讨论。高质量的标准是,能够形成共同目标和政策倡议,能够协商讨论利益表达的内容、方式与策略,能够在讨论中学会以理性和自律的方式处理与对立意见的关系,包括与所谓“五毛党”的关系,使整个讨论在一种有分寸感的尖锐状态下持续进行。

 

  对于这样的好东西,我们应当共同爱护,共同建设,将它顶起。为此我提一个建议,就是将各个小区的论坛与市政府、区政府的网站,特别是主管部门的网站相互链接。这可以叫做“网络共建”,共建一个关于垃圾治理政策的公共网络。在垃圾处理项目上因为选址等等而发生利益关联的社区,都应该链接进来。如果像李坑周边的农村那样没有社区网站的,就帮助他们先建设起来,这同时有填平数字鸿沟的作用。网络的生命在于链接,链接起来的网络,好处数不完,这里略说几条。

 

  首先,方便更多的人直接从政府网站上查阅法规政策,提高政府网站的点击率,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公开。法规政策制定出来,是要大家知道的,不是为了让官员自己偷着乐。所以一定要传播,而且要尽量广泛传播到利益相关者群体中。

 

  其次,方便政府了解民意,也方便公众对政府表达。领导出来接访听取意见,当然很必要。但是,直接上网看意见,是更加成本低廉而可持续的方式。自中央最高领导以降,都越来越重视和强调“网络问政”与“网络民主”,但是还缺少可以操作的具体方式。番禺的小区论坛提供了一种范例。在清楚的议题和关注下,这里有清晰而集中的意见表达。比如说,我在论坛上看到多人协力综合出来一张问题清单,共有三十八问。公众关心什么,希望领导解释什么,不是很清楚吗?

 

  再次,方便政府开展环境教育和其他议题的公众教育。番禺小区论坛上汇集了垃圾处理问题的多种资料,这是高水平的志愿者行动,它为有关部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位业主在留言中说,如果大家都来看这些资料,国人的环保意识将大步向前狂奔几百米。但愿领导们看了,也能莞尔一笑,将这些资料积极传播,这是对志愿者们的最好回报。

 

  最后,方便解决“代表”还是“被代表”的争议。网络上是没有代表的,人人都是自己。番禺居民在抗议表达中的无代表状况,是网络时代的核心特征。网络平等地同时地给每一个人提供了麦克风,选代表变得不可操作,也可笑。只要不是坚守自己的官本位待遇,人的本性是天然乐于享受网络表达之便利的。需要改变观念的是政府,并不是必然要选代表才能听到意见。意见已经在论坛上,进去仔细看看,不难明白,谁的表达更好,更受拥护,从而更有“代表性”。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番禺小区论坛上,“反烧”自然是压倒性的意见。但是,更大范围的讨论,应当顾及平衡。解决的方法是,再链接一个“主烧”的论坛就可以,相关意见可以在那里发表。在这样的格局下,政府本身应当秉持中立。

 

  一定有人问,这样讨论来讨论去,到底垃圾问题怎么解决?烧,还是不烧?限于篇幅,只能先做简单回答如下。不要迷恋垃圾,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垃圾,而是风险。如果能够确认,焚烧带来风险,那么就不应当焚烧。如果用别的方法比如垃圾分类也能够解决垃圾问题,且风险较小,那就应当考虑别的方法。至于为什么要引入“风险”概念?简单的建议是,决策者、管理者,以及主烧派人士,应当读一读“风险社会”理论。书店里已经有很多中译本。我们处在风险社会中,真正重要而值得讨论的共同问题是:有没有风险?谁制造风险?谁分配风险?谁承受风险?

 

  风险社会下的管理与决策,必须引入广泛的公众参与,这才是真正先进的管理理论。我们都很羡慕发达国家的民主传统有一个神话般的源头,就是古希腊的城邦,以及城邦公民讨论公共事务的“雅典广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不必止于羡慕,我们也可以动手创造。既有番禺小区业主的论坛作为良好范例,那么可以相信,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雅典广场”。在又一个新的十年开端之际,也让我们共同相信,中国人在自己的“公民广场”上,将会做得更好。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