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高配要跟进制度
陈文胜
中国人事报 2009-12-30
2009年,县委书记队伍建设被日益提升到战略高度。在5年前广东率先将一批任职满5年的县委书记提拔为“副厅”之后,不少省份也进行了探索,湖南、广西等地将部分优秀县委书记提拔为“副厅”,湖北省《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特别优秀县委书记可直接提到正厅级。
从历史经验看,治国安邦在于治县安民。几千年来,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单位。公元前688年,秦最早设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中国自从有了郡县以来,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一直是最稳定的。现在中国的很多县,从秦汉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变动不大。“县稳则国稳,县乱则国乱”。历朝历代盛世之时,县域中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历朝历代的末世,县治混乱之后,民不聊生,从县以下的农村爆发农民起义,最终改朝换代。
“郡县治,则天下安”。这个规律在今天同样有效。尤其是当前的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间,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很多群体性事件都发生县域之内,县治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县一级政权在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而作为一县之“首”、一地之“帅”的县委书记,可谓是关键中的关键。
但是,重视县委书记不等于重视县治。县委是一级党委组织,县政府是一级政府机构,县治的好坏不决定于某一个人。也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治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一个县委书记往往管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责任和压力很大,权力也很大。县委书记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些年来,县委书记这一群体屡屡出现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山西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原县委书记商殿举,黑龙江省绥棱县原县委书记李刚等等,他们都曾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岗位为什么成了腐败重灾区?就因为太多的权力集中在县委书记一人身上了。高度集权的后果就是县委书记成了县里的土皇帝,在其所辖范围内,找不到可以制约他的力量。这种结果导致的是县级党委、政府在老百姓中公信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稳定。
加强县治不仅要加强县委书记队伍激励机制,更要加快推进县域的党内民主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发挥县委常委、党代表、全体党员的作用。一是在县级党委推进民主分权制,扩大县委常委职权,重大决策如人事任免等实行票决制,改变原来那种所有常委和副书记加起来抵不过一个县委书记的怪现状。二是加强县级党代会的作用。试行县级党代表常任制,每年召开代表会,县委书记要向会议报告工作,会议审议一年来县级党委的各项工作,包括人事任免等敏感的问题。集中全县党员的智慧,使县治走向民主治理。三是实行权力下移,把乡镇的权力还给乡镇。让发生在乡村的事解决在乡里,保持乡镇的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