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有了钱反而不安全了


深度对话:您在《金融的逻辑》里面谈到,中国人有了钱反而不安全了。就是在市场化、货币化的过程当中,很多东西都金钱化,反而中国百姓的可支配的消费能力减少了。为什么这样?

  陈志武: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个人是靠单位。那时的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保险单位,又是养老单位,又是医疗单位,又是社会生活的单位,又是婚嫁黑白喜事的时候主要邀请的对象——社交单位。那个时候的人“钱”不多,但在其他方面有的安定感更好一些。

  我不是主张要恢复那种体系,我只是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要是愿意生活在贫困中,买东西、买粮食都要凭粮票,每顿饭三两米我上中学的时候三两米根本不够,刚刚吃完早餐马上就想吃午餐,刚刚吃完午餐马上又想吃晚餐,人总是处于不饱又饿不死的状态。如果你喜欢回到那种状态,可以选择移民到北朝鲜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贫困,但是安全感可能会好一点。

  现在中国处于转型社会,过去30年经历了这么多的变化,经历了这么多的转型。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以及保险产品、金融产品、投资产品、养老产品,都还有待发展的时候,原来中国人依赖的四世同堂支持的家族提供的安全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的解体。这时候,一方面是原来单位提供的保障,包括医疗和养老都消失了,市场提供的替代产品没有完全跟上来,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家族提供的安全和保障的体系也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解体。

  这个时候,中国人更多要靠自己,因为可依赖的保障体系都还没有到位,尽管口袋里面的钱多了,但是未来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反而不安全了。所以,不敢花钱。当然这也不排除在北京有很多人,买那么多的房子,买那么多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