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北大荒.知青岁月---兴安岭上(七)


 

回首北大荒.知青岁月---

兴安岭上

    (七)独轮车

    大约到了九月初,我们的运输工具有了明显改善。记得有一天,上级领导从山下运来一批独轮车,我们排也配备了七八辆。

    所谓独轮车,就是一个木制的一米宽、一米五左右长的簸箕形车斗,后面连着两个长臂木制车把,下面是一个胶皮车轮居于正中央。

    据说,独轮车的创始者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它的前身就是“木牛流马”。到了明末清初,独轮车还传到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

    由于这种车可以用在乡村田间劳作,又方便在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中行走,而且运输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得多,所以曾是我们国家从南到北、用得最广的、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

    我第一次见到独轮车,是在《平原游击队》、《红日》等革命题材影片里,看到抗日游击队化装进城时推着独轮车;根据地的老百姓们支援前线、运送军粮也是推着独轮车。据说,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他指的就是这种独轮车。

    眼下,独轮车就在眼前了,但真正一用,多数人都傻眼了。原来,由于仅有一个轮子,驾驭独轮车时,很难掌握重心。车上是二百多斤的沙石,即使你力壮如牛、浑身是劲儿,如果没推过独轮车,走不出十步远,就会侧翻在地。

    就在这时,能人出现了。我们排里有个河北籍的小战友,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是个军队干部子弟。由于时隔多年,我已记不清他的姓名了,就叫他“小河北”吧!“小河北”个子不到一米六,身体也不壮,体重仅有八、九十斤的样子,长得“小孩儿老脸儿”,只要一笑,脸上布满了“核桃纹儿”。“小河北”平时爱说、爱闹,有些淘气,大家都把他当作小兄弟看待。

    当时,看到大家试着推独轮车,一个一个地败下阵来。“小河北”往手上吐了口唾沫说,我来试试。大家满脸狐疑地看着他那小身板,心想,你行吗?排长说,给他装半车。于是,我们往独轮车上装了多半车沙石。只见“小河北”走过去,双手抄起了两个车把,两眼朝前平视,小腰身一扭一扭地,稳稳当当地把车推走了!很快,他把沙石卸完了,推着独轮车微笑着、轻快地跑回来了。

    嘿!行啊!小河北,想不到,你还有这么两下子!没等排长的话音落地,“小河北”指着独轮车说,再来一车,装满!大家一听这话,起哄的劲头儿来了,七手八脚一齐动手,给他满满地装了一车沙石,上面用铁锨拍成一个小山尖儿形状,足有二百来斤。    再看“小河北”,稳稳地提起车把,两眼专注地盯着车上的“小山尖儿”,迈开小步,屁股一扭一扭地又把独轮车推走了。很明显,由于这一车沙石太重了,足有“小河北”体重的两倍之多,这次走得比较慢,但还是平稳地推到了目的地。看到这儿,大家情不自禁地为“小河北”鼓起掌来。

    看到大家鼓掌,“小河北”挺得意,脸上的“核桃纹”都开了花儿,但没有骄傲,而是耐心地向大家传授起驾驭独轮车的经验来。

    原来,“小河北”从小长在农村老家,在长辈的指导下,干过不少农活,推独轮车就是少年时在老家学会的。

    据他讲,推独轮车并不难,只需记住一句话就够了。那就是“小车不用学(这里不念xue,要念xiao),全仗屁股摇!”就这么简单。具体说来,推独轮车时,双手提起车把,两眼就要注意了,一是随时注意车前的道路,尽量选择平道走,避开石块儿等障碍物,遇到沟坎要提前做好减速的准备;二是用眼睛余光随时瞄着车斗,当车斗往左歪时,推车人的臀部包括腰身就往右摇(摆)。车斗往右歪时,臀部包括腰身则相应地往左摇(摆)。总之,推车人是用自己的臀部包括腰部左右找平衡,随时保持独轮车的平稳运行。如此而已!

    于是,“小河北”成了我们排的独轮车教官。在他的指点下,几天下来,战友们都能驾驭独轮车了,筑路效率比用扁担挑时翻了好几倍。

    现在回想年轻时好学的心态,也挺有意思。就像中学时代,刚学会骑自行车时,自己家里买不起车,趁着晚上亲戚来我家做客,骑上亲戚的自行车,沿着幽静的五大道过瘾一样,这次大家刚学会推独轮车,也都抢着推,争着过把瘾。而且,比着看谁的车斗装得满,看谁推车跑得快。一旦有谁不小心翻了车,战友们立刻报以善意的哄笑声。这时,那爽朗的笑声会在幽静的山谷中传得很远、很远。

    真的!年轻时真好!即便生活条件再艰苦,也不知道发愁。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再看看现在身边的年轻人,尽管物质生活条件好多了,一年到头却很难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

    自从有了独轮车,我们的筑路工作如虎添翼,整个九月份都比较顺利。

    到了十月初,山里下了头场雪之后,推车筑路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尽管头场雪可以部分清除掉,但道路湿滑,增加了驾驭独轮车的难度。特别是,随着工程的推进,我们排负责施工的路段需要跨越一条溪流,再次考验了战友们推小车的功力。

    那是一条宽约两米左右的小溪,从山谷里曲折蜿蜒地流淌下来,正好横穿公路路基。小溪的水流不大,流速也不快,但长年累月地冲刷,使得溪岸到水边的高度也有两米上下。

    根据上级的指示,我们修筑完了小溪左岸的公路,不能把溪流填死,要继续把公路向右岸推进。这样,我们只能在小溪上并排架起了三块跳板,每块跳板有一尺多宽,七、八尺长。

    于是,战友们推起了装满沙石的独轮车,开始过跳板、跨越溪流。

    如果说在平地上推独轮车需要十分的功夫,那么推车通过两头高、中间低的架空跳板就得有十二分的把握和胆量。因为毕竟不如在平地上走着踏实,上了跳板后,由于重力作用,独轮车会加速往下冲,这时要控制车速、不能太猛;紧接着又是上坡,又要立即用力推。更重要的是,自打上跳板那一瞬间,两眼就要盯紧了,保证车轮不偏不斜、正好从中间那块跳板上通过。

    现在描述起来,用了不少的文字,还挺费劲。可当时战友们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不过是四、五秒钟时间。由于不熟练,刚开始时,免不了翻车。好在连长、排长一再嘱咐,一旦感觉过不去,就撒开车把,不算丢人!千万不能连人带车一起往沟里翻!

    就这样,前面有车翻到溪流里了,大家稍作清理,后面的战友推着车又稳稳地走上了跳板。翻车的沙石掉在溪流里,溅起的水花落在跳板上,又湿又滑,进一步增加了翻车的危险。

    十月的大兴安岭,已是寒气逼人。中午十分,我们在公路中央点起一堆篝火,大家一边取暖,一边烤着馒头,就着盐水煮黄豆和苦涩的溪水,吃着简单的午饭。这时,往往会有几个爱开玩笑的战友,一边吃着、一边讲着在山里见到的稀奇事儿,或是拿某个战友开起了玩笑。不过,唯独没有谁会说起,咱们啥时候下山啊?尽管大家心里明白,随着大雪封山的临近,这个日子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