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堂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实现学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效益;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得到落实;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造优良的外部制约机制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听课
1、校长、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1)项目填写齐全。包括:班级、科目、授课教师姓名、听课时间、课题。
(2)记录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简记主要教学环节、任务,重点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况。
(3)旁批和总评是听课人缜密思考的结果、智慧的结晶,是听课记录的核心内容。听课时要随时记录下对所发现的闪光之处或问题的思考,做好旁评;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旨、突出重点,分条列项写清优点、缺点及改进意见。
2、课后务必要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切实发挥听课对改进教学、指导培养教师的作用。
(二)业务理论学习
学习内容体现一定的价值性、前瞻性,与自己的教学相适合。每周不少于一篇理论学习笔记。
(三)校本教研
教研活动,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为进一步强化教研管理,克服教研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努力提高教研活动实效,对教研活动提出如下要求:
1、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教研活动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坚持统一管理。每周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时间根据活动内容可长、可短。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
依据本校的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计划。
3、做好记录
活动记录要规范,要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每个发言人发言的具体内容,活动后达成的共识或得出的结论,取得的效果等。(对于听课,可略记听课过程,详记评课内容)
4、活动内容、形式
教研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讲课等,让每位教师真正参与活动全过程,成为活动的主体、主人,使教研活动更具活力与吸引力,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计划
1、制定学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1)教师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前,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览全册教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本学科教学、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活动、操作技能等)、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教学进度表、重要的教学活动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
2、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1)熟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应首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全册教材,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教学目的要求;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把握教材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考虑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应做好的准备工作等。
(2)重难点的确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分条列项写清教学重难点,做到明确、具体。
(3)实施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完成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之后,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4)后进生辅导:从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对后进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辅导及转化措施。
(五)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6、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反思的质量。
(六)上课
上课即课堂教学,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形成素质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严肃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争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密地组织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2、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正确地阐述教学内容,讲清基础知识,设计好基本的技能训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保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3、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具、学具,尤其是远程教学设备,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去。
4、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中途不离开教室。
5、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衣着整洁,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生动、板书工整,尊重学生,不斥责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6、教师在每节课后要进行课后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
(七)作业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不追求统一答案。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八)辅导
辅导是对学生的帮助于指导,辅导时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外辅导尤其是要抓好优等生、特长生和差生的提高。
1、优等生可根据其特点,加深和拓宽知识、发展特长,鼓励他们参加适合于自己兴趣爱好的活动课程。
2、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只是漏洞较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帮助指导他们扫清学习上的障碍,鼓励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教师要利用自习和课余时间主动地对所教学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指导复习、预习和完成作业。
(九)学生评价与考核
学期末要给学生作出综合评定,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每一个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科评定: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成绩;单元检测,期末综合性检测成绩。期末总评成绩:即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单元检测成绩、期末综合成绩的比例进行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