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统计,说当今社会,离婚的速度与汽车增长的速度成正比,之所以离婚速度与汽车的增长速度成正比,最关键的原因是年轻人结婚心态的一个转变,结婚时,因为被情欲冲昏了头脑,不会做太多的理性思考,一旦结婚后,情欲渐渐淡了,理性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一旦发现原来的对象在理性层面很差,就产生了落差,也就是说,在前期,吸引对方的因素主要是感性层面的,到了后期,吸引对方的主要就不是感性而是理性的了,比如,结婚前,可能写个诗唱首歌就能感动对方,结婚时间长,天天唱也就烦了,还不如多来点金子银子实惠。
中国的饮料市场,其第一个变化趋势就如同当今人们的婚姻,在99年左右时,消费者“年少无知”,对饮料的消费主要是冲着感性因素去的,如当时的可乐、雪碧、醒目等这些三精一水加色素的饮料,因为诉求时尚、美感、激情、口感等因素,吸引了众多“年少无知”的消费者,就象以前的美女喜欢小痞子一样,因为这些三精一水的“小痞子”会玩花样,而当时诉求理性的众多产品,不被“美人”们看好,但是时间长了,消费者的消费日渐成熟,理性的需求开始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的黑马饮料或强势饮料,都在做理性诉求的原因,如王老吉的“不上火”,鲜橙多的“多C多漂亮”,营养快线的“十八种营养素在里面”,思慕的“纤维多多,脂肪少少”等,有效的切分了只玩激情的三精一水的饮料市场。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是:饮料市场虽然还是以感性诉求为主导,但理性诉求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饮料市场的第二个变化趋势是:婚外情越来越多。
电影手机中的男主角费墨,在为自已的婚外情辩解时说过一句名言:“二十多年来睡在一张床上,总有些审美疲劳嘛”。换算到市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一般而言,一个行业的市场发展会经历以下五个时期,即混沌期、启蒙期、跟风期、淘汰期、平定期。所谓混沌期,即本行业的市场推广与竞争都处于粗放型的状态,大家的竞争意识普遍不强,无论是产品、包装、通路、价格、广告、品牌都处于“西线无战事”的混沌状态。所谓启蒙期,即有先知先觉的品牌意识到竞争对手普遍较弱的巨大机会,开始着手从各个方面整合产品与品牌资源,由于竞争对手普遍较弱,启蒙者系统化的市场推广迅速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并迅速地与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获得了巨额的市场利益。在启蒙者先期巨额市场利益的刺激下,大批竞争对手纷纷觉醒,开始强化竞争力,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推广,这就进入了这个行业的跟风期。由于跟风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市场竞争进入了不计成本的厮杀阶段并逐渐失去理智,由此进入了行业发展的淘汰期。经历了一番失去理智的血拼,大批没有实力或运作不当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剩下几个行业领导者瓜分市场,行业由此进入了介入门槛较高的平定期。我们注意看家电、饮料等发展较早的行业,无不是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最早时家电几千个品牌,现在还有多少?很多品牌的成功并不是其做得有多出色,而是历史时机掌握得较好,在竞争较弱的时候迅速壮大了自身,否则,等市场发展成熟,已经没有机会或代价已经很高了。
饮料行业早早就进入了平定期,行业的强势巨头已经形成,因此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理论上,中小企业已经是没有机会或机会很少代价很高了,但为什么还会有一匹匹黑马窜出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费者对强势品牌产生了“二十多年睡在一张床上的审美疲劳”,因为这种“审美疲劳”给众多的“婚外情”带来了乘隙而入的机会,王老吉等饮料的成功,其核心原因,首当其冲是消费者审美疲劳问题,在消费者喝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的可乐等三精一水多年后,突然出现了一个广告力度很猛的中药凉茶,消费者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风姿卓约的美女,产生了尝试性购买的愿望,一尝后发现口感很好,企业以餐饮火锅佐饮,不上火的诉求又很到位,就慢慢产生了感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
前段时间,原来的一位老领导出国去了一趟欧美国家,他以前从未出过国,所以是抱着“崇敬”的心情去的,去了后他发现,在西方国家,最勤奋的是美国人,但美国人的勤奋与中国人相比,差得很远,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世界上各种力量一定是此消彼长的,欧美国家发达了,他们的后代自然就会懈怠,中国不发达,我们这一代人注定了要比上一代与下一代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由这位老领导的感悟,我们也可换算到市场上,一个行业进入了平定期,由少数品牌占据大部分市场,不代表后来者就没有机会了,一方面市场的趋势在不停在发生变化(可乐们没有发现饮料市场理性元素越来越多的趋势,给其他饮料以可乘之机就是一例),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强势品牌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会产生“婚外情”如果我们定位得当,产品利益突出,趋势把握到位,市场推广手法有力,再加上一点小小的运气,饮料市场的格局,一定会重新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