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郎咸平pk职业经理诸葛亮


  上周末到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参加一个企业家论坛,会前在门口的一家书店翻了翻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郎咸平的一段:郎咸平最新研究中国企业家的三大劣根性:浮躁、投机取巧和思维僵化。郎咸平挖掘中国企业文化魔咒的根源: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

  郎咸平的原话:“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东风没有借到,东吴数万将士的生命将置于何处?你想一想,这是什么事件呢,标准的小概率事件!一场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却系成败于小概率事件,请问这是什么心态?同样,诸葛亮在空城计里是不是也心怀这种以小搏大的小概率心态?这种小概率事件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牛刀”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请读者想一想,中华文化为什么不崇拜“千斤拨四两”这样拥有必胜把握的心态呢?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要命的、也是最悲哀的,就是浮躁!”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经常也喜欢看一些经济学家的文章,像张五常、茅于轼、张维迎、郎咸平等。感觉郎咸平是一个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人,出口成章,精辟独到,是我喜欢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这段文字我在他的博客上也看到过,当时没有仔细想。不过这两天我老有一个念头,就是把我想的写下来。我看过郎咸平的很多文章,他对经济,股市,一些企业的预言,就像他自己说的:“好像都被我说准了”我就联想到了他不就是在说自己也是个诸葛亮吗?诸葛亮的意思就是事先知道事情的结果。所以他好像也在用这样的方式在告诉我们啊。

  有一点他说的我很认同,郎咸平说“草船借箭”“空城计”“杀鸡焉用牛刀”“四两拨千斤”凡是中国人都会喜欢。是的,不但喜欢,而且都在用。翻开历史,从古到今能流传下来的,流传久远的肯定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如果,要杀鸡,有菜刀,有牛刀,我还是选择用菜刀,如果用手能拿走的东西,我不会租卡车来拉,一个员工能做到的事情,就不会让经理去做;用千斤拨四两听起来好像很别扭,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杠杆和一个支点我会翘起地球。没人说你给我一个千斤铁棒和支点我能翘起一个鸡蛋。    

     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人从创业之初到把企业做大,这些好像少不了要用,不用几乎做不大企业。比如,乔吉拉德,卡耐基,李嘉诚等等他们在创业之初,自己没有钱,借钱也要买一套像样的服装,这叫空城计;有的人在创业之初没有资金,凭借好的商业计划案就可以找到朋友的帮忙,有的人发现一个商机,找到买家再找到卖家用花费少许的本金这生意也就成了,然后逐渐扩大业务,这也应该叫"草船借箭"“四两拨千斤”。商业巨子史玉柱创业之初只有4000元买不起8000元的电脑,打不起计算机世界的半版广告,他采用的好像也是“四两拨千斤”。现在史玉柱想投资一个4000万元的项目,那肯定可以用千斤拨四两来形容,简直是玩玩而已。人人都希望千斤拨四两,但,又有多少人能这么幸运呢。四两拨千斤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胆略。历史上用以小搏大的战争故事很多,四两拨千斤成功的企业家也很多,但是我所赞同的是,要用诚心正义来做生意。如果走正路魔也是仙,如果走邪路仙也是魔。盗亦有道,强盗如果要发展壮大,成为大盗,或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须采取圣人之道,否则,就只能成为蝇营狗苟的鼠辈之贼。如果坑蒙拐骗,人的福报很快会用完的。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

  我要说的是郎咸平口口声声说他要改变企业家的这种思想,他遗憾的是说好多企业家听了他不下十次的课都没改变。你怎么改变,这几组词语不仅我们国家在用,国外也在用啊,只不过他们不叫“草船借箭”或者”“四两拨千斤”而已。说中国的企业家做的不够好,很多企业的失败根源于中国文化的话,未免有点偏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是在其国家强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上许多规格和标准都是他们定的,比如一些高科技的核心技术等。中国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发展要做大除非是自己来定标准,这个基础就是中国的强大,这需要时间和全社会的努力。如果短期内想让很多企业家改变或者做大企业,等于揠苗助长。
  就拿“草船借箭”来说,诸葛亮是有把握做到才这样干的,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请问,任何人做一件事如果用自己的生命来下赌注我想都会做好。更何况草船借箭是准备的很充分的情况下才那样做的,不是拍脑门,而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大智慧。我喜欢看关于毛泽东有关资料,发现毛泽东能赢蒋介石,不但因为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性格和气魄,重要的就是因为毛泽东运用易经和奇门遁甲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再说诸葛亮装神弄鬼,筑七星坛施法术借东风,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形式,实际上他运用奇门遁甲的方法,早已预测出十一月二十一日凌晨起,必须要大刮东南风的天气状况。还有一层就是面对曹操强敌来犯,以庄严肃穆的祭拜活动来给将士们传达神的旨意,通过信仰的力量凝聚当时孙刘联合军队激发士气的目的。现在我们来看各大培训会议、各种产品广告,都是某某名人说的,某某权威代言,好像不仅是中国人这样做国外也一样啊。

     “空城计”,诸葛亮也是很有把握才这么干的。因为他知道司马懿不会进城,这叫心有灵犀。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到六出祁山。他本人就已经知道结果了。他用孔子思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尽人事听天命”。人生就是这样,你看,一个老人虽年老多病,为了能活得久一点,他会去晨练、会想办法养生,他还对生命充满希望。而“空城计”只不过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生的一段插曲而已。诸葛亮和司马懿都知道,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只能保持三分天下。司马懿只能等待,曹操死去之日,就是他真正出山之时。所以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较量是心知肚明的事情。司马懿最惧怕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曹操。空城计唱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不是诸葛亮也不是曹操更不是孙权而是司马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国家、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只能求大同存小异。“草船借箭、四两拨千斤”这些词语就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样,都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运用的比比皆是。

  所以,经济学家的预言,股票分析师,罗杰斯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的预言、2012的预言家。。。。。。他们都是“诸葛亮”。可惜,只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才会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