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路亚山” 改名闹剧的背后
文/赵化鲁
近来火爆上映的美国3D大片《阿凡达》,我还没有顾上去凑热闹,国产大片《孔子》就已粉墨登场。片商要冲击票房,观众要视觉盛宴,各取所需,自得其乐。电影火了,有人就坐不住了。这不,电影《阿凡达》中那座悬浮山—— “哈利路亚山”,酷似张家界景区一座名叫“乾坤柱”的山峰,于是景区近日给乾坤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
张家界风景如画,可惜我至今无暇前往。美丽的张家界在湖南大庸,不,人家现在不叫“大庸县”了,那个名字不响亮,十年前已经改作“张家界市”了。据说改名后,当地不再“大庸”,各方面获益丰厚,改名之举,堪称神来之笔。看来张家界喜欢改名,由来已久。
提起改名,我想起了一件旧事。多年前乘火车,旅途邂逅一对青年恋人,他们自称是四川人。我说起三苏父子,提到眉山,他们正是苏东坡的老乡!那个娇小的女孩说,眉山以后可能不叫眉山县了,政府计划把它改作“三苏市”。眉山改名“三苏市”或“东坡市”没有?恕笔者孤陋,迄今没有确切消息。
改名让地方经济腾飞,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事实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有消息说,安徽黄山也在和张家界争“哈利路亚山”冠名的专有权,放着好好的传统文化资源不好好挖掘,偏要去贴什么洋标签,这又何苦呢?据了解,黄山所在的徽州区,改名黄山市后,人们一时对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景区莫衷一是,徒增许多烦恼。云南普洱茶闻名遐迩,盛产普洱茶的思茅遂改名普洱,一旦茶业不振,普洱岂能再改回思茅不成?难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一针见血地指出,改名之风,暴露出部分地区浮躁的发展观。
名字响亮,带动发展无可厚非。笔者所在的临汾市,古称平阳,为尧之故都。20年前我在临汾读大学,有临汾地区和临汾市(县级)之区划。如今区改地级市,当初的临汾市更名为尧都区,这样一来似乎更有韵味。如此更名也还罢了,张家界搭电影《阿凡达》便车,把富于民族特色称谓的乾坤柱或南天一柱改叫“哈利路亚山”,实在有点不伦不类。
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在自己的名作《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假洋鬼子的形象。此人盲目崇洋,沾染了“洋味”,却不是真的洋人,故称“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色厉内荏,搞的是假革命。当今之世,假洋鬼子的遗风并没有断绝。
有句老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盲目跟风,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表现出强烈的不自信。以身边小事为例,人们常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对身边现成的经验熟视无睹,反而舍近求远,一任身边的人才闲置冷宫,从而造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反常现象。唐诗云:“时人不识凌云木,只待凌云始道高”,可叹!
不自信的另一面是妄自尊大。“哈利路亚山”改名闹剧,表面虽是争一时蝇头微利,但暴露出的国民劣根性,不容小觑。急功近利,恨不得揪着头发上天,幻想着长驱直入,直捣黄龙。最终只可能落得个贻笑天下的结局,不亦悲夫?
2010-1-27晨,更上层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