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该重母语还是英语?


    最近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而在这六所高校中,有四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有人质疑学校“学科歧视”,对于怀疑,有高校的招考负责人解释说:“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来源自新浪网)

其实,对于自主招生这样的考试来说,考什么科目和内容,原本是可以很灵活的,但是灵活到“统一”不考语文,这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显然,在中国,大学的进入门槛还是“以考为纲”的,既然要满足考试的要求,那么平时的学习就应该遵循考试的安排——既然不考语文,那么平日里当然也就没有学习语文的必要。当然了,有人会觉得这种想法有些过于刻薄,因为不考语文的,仅仅是“自主招生”考试,自主招生的形式和内容并不是所有考生都必须参与和看齐的标杆,因为对于“自主”的院校来说,能够进入法眼的,都是“优秀的学生”。

但是,话说回来,“自主招生”本来就是高考之外的另一条渠道。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只要开了口子,当然都会有撞撞大运的心态。如果自主招生能够不考语文,那么平时够资格参加这种考试的学生,谁还会动心思去学语文——反正,学好数理化和英语,就足够上大学了。而这样的倾向在学校里蔓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不言而喻。

不知道我们的教育管理者都动了什么心思,还能发出“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的说法,的确,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所以外语一定是需要考察的对象。但是,搞学术就能离开母语么?搞学术就一定不能查阅中文资料。而且,不管怎么查阅资料,最后的科研大多还得用中文来完成吧,如果整出一个光会查资料,查到了资料却不会组织不会写作的“学者”,那岂不是往咱们自己脸上扇耳光?!

学习的内容,往往是随着时代的要求而更新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工业和基础建设,让全中国人都知道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如今与世界融合的趋势渐浓,又让外语的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当然是好事,为了生存的技能,也为了能更好的迎合社会的要求,外语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作为看淡语文的理由,功利性的要求可以驱使我们去学习外语,然而对于母语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认识层面上。语文的重要显然不是能不能再搞学术用得上就能评价的,至少她是我们民族延续文明的载体,更是中国人之所以区别于所有其他国家民族的象征,

    在中国的教育里,在考试里取消,往往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的消失。语文的生存状况堪忧,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饱受外族侵略,历经沧桑磨难,往往是因为文化上的独立和坚挺支撑着民族崛起的希望。给中国近代带来深重苦难的日本都知道“欲亡其国,须先亡其文化”,于是在占领区不准说中文,学校也只开设日语课,妄图让我们断掉文化上的承袭。而这些,在现在“自主招生”的学校看来,仿佛才是培养新型“人才”的绝好办法。记得诺贝尔老先生一生饱经坎坷,9岁就远走他乡,从此在外漂泊,回到祖国瑞典时间寥寥,他也因此精通数门外语。而当他客死意大利时,临终前嘴里嘟囔的却是周围人都听不懂的瑞典语。也许诺贝尔老先生在天之灵知道咱们对待母语的态度,恐怕也会唏嘘不已。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