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酱油”说词义的变迁(原创)
和朋友们闲聊,说起流行的词儿“打酱油”,可别看这些人个个有学问,但是,居然有好几个被我问住了。
我是经常和网络打交道的,每天都是几个小时地耗在上面。说实话,不是看了一篇有关小学生的作文,还真不知道这些新词儿。上网一查,真是别有洞天。
“来源一
来自来自于贾平凹文章《笑口常开》,原文如下:
有了妻子便有了孩子,仍住在那不足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出差马上就要走了,一走又是一月,夫妻想亲热一下,孩子偏死不离家。妻说小宝,爸爸要走了,你去商店打些酱油,给你爸爸做一顿好吃的吧!"孩子提了酱油瓶出门,我说:“拿这个去,给了一个大口浅底盘子,别洒了阿!”孩子走了,关门立即行动。毕,赶忙去车站,于巷口远远看见孩子双手捧盘,一步一小心地回来,不禁乐而开笑。
可见,来这里打酱油的就是父母学了贾平凹的做法,把小孩子打发出来的,因为端的是“大口浅底”的盘子,所以一时半会回不了家,小孩子嘛,可能手里还有几个买酱油剩下的余钱,于是又跑去了网吧,上q吧了,又不知老爸老妈让打酱油的真实动机,童言无忌,老老实实向各位坦白,
“我是来打酱油的,管我什么事!”
来源二
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很黄很暴力XX门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 ,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路成为笑谈,甚至派生出了酱油族等网络用语。现在喻指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就用此话回帖而已。
来源三
打酱油最开始流行是抵制家乐福事件。
你想不想打酱油?不想打就可以不打。(详情不得而知)
来源四
武汉人说的打酱油,一般是说,“伢都会打酱油了”。80年代以前,家庭都是拿空酱油瓶去附近国营付食店买散装酱油,武汉称为“打酱油”,意思是说小孩都很大了,都能自己一个人去买酱油了,通常都是说自己已经老了或是不年轻了。”
这样看来,它的意思丰富着呢!其一,表示对某事不清楚、不想谈论;其二,表示自己和某事无关;其三,一种计谋或者指使他人干某事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等等。
如果进一步搜索,还有各种打酱油的版本和改编版。好事者弄出了“十国语言版”。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英语:It's none of my business , I come to buy some sauce。
德语:Ich bezogen, was ich kam zu einer Soja-Soße
法语:Je liés ce qui, j'en suis arrivé à une sauce de soja
荷兰语:Ik gerelateerd wat, kwam ik tot een sojasaus
俄语:Я, касающихся того, что я пришел к соевым соусом
西班牙语:Relacionados con lo que yo, me vino a un salsa de soja
意大利语:I relativi cosa, sono venuto a una salsa di soia
日语:私関连したどのような、私がして醤油
韩语:관련 무엇 나는, 여기에 간장을”(引自网络)
词语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等各项活动中共同交流的一种符号,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如现在流行语“快活族”、“慢活族”,指的是“生活节奏快(慢)的人”,人们在用这些词语进行交谈的时候,既形象生动又活泼有趣。类似的还有“闪婚”“山寨”“雷人”“躲猫猫”“范跑跑”等。
有一些是人们对历史故事进行改头换面重组的词语,它的意思和原词语已经大相径庭。如上个世纪流行一个词语“潘金莲”(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有一篇文章这样写,“现在的人看病,开口就要‘潘金莲’……”指的是人们看病都要用好药特药新药。类似的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等。这些词语巧妙借助文学名著里的人物,通过语意压缩而赋予新的意义,语意丰赡,生动有趣。
有的是老百姓对丑恶现象的讽刺而创造的新词,如“三巴汤”(堵住嘴巴,砍断尾巴,管住鸡巴),这是针对有些人民公仆大吃大喝、骄傲自满和乱搞两性关系而言的。类似的还有“烤红薯”的干部(买红薯吃者,要用捧、拍、吹的方法);“不破不立”(不破案决不立案)——讽刺公检法机关行业不正之风。
还有一些是人们日常插科打诨制作的,多见网络流行语,如“见异思迁”(看见漂亮的异性就想搬迁和她同住一起);“夫唱妇随”(丈夫进了歌厅唱歌,妻子跟踪尾随);“知足常乐”(知道有人请自己洗脚,心里就感到快乐),等等。
随着网络游戏和QQ聊天的风气大盛,人们为了达到言简意赅之目的,也为了活跃身心,进行改造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网络上流传很快,彼此认同度高。如“老板”(人老是板起面孔之意);“天才”(天生的蠢材),等等。要理解它们,就要通过语意重组,词语结构或动宾或主谓或偏正,并且和原来意思也相差很远。
我最近想起了一个词——“土豆”(打扮老土而逗人),觉得有些道理。但是,他能否流行呢?要看公众的认可度。
今天,在一家刊物上看见一个词语——“被自杀”,意思是非比寻常,令人生疑的事情;也可能是谋杀或者被动地自杀的意思。当我正在构思这方面的文字时,突然想起前天收到一条短信:
“如果你想知道xx市公安局、xx市法院的黑暗,你就上百度搜索‘被精神障碍’”……有关这条词语的内容就不要我在此多讲了。
新词语,因为它是新生事物,我们不必大加挞伐,甚至视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抱着不抛弃而是扬弃的心理,你就对了。有时,也不妨杜撰一二。
还记得不?网亲们!我以前说过,人类正在打一场语言的战争。我们早已经打响这场语言大战了,那就请严正以待之!
从“打酱油”说词义的变迁(原创)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