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今日美术馆、张悦然《鲤》弄了第二次沙龙,关于一份我们80后的“最恨书单”,因为从小我们就被告诉,应该读谁,不应该读谁。并且当我们还没有任何辨别的时候就被先入为主的告诉了谁是这个年代最牛逼的作家。于是我们必须去读,而不喜欢读显然就是我们的问题,哪怕这种阅读也不过就是虚情假意地去感受或许我们当时还远远不能体会的那种情感。所以最后就是一个拧巴。于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最恨书单。于是我们也有必要坦诚那种我们真正热爱的作家和那些我们根本不明所以的什么人。毕竟真实比什么来的都重要。而感受的虚伪又比任何虚伪都来的登峰造极。
这张最恨书单里,显然有着我们这一代人对上一代作家,或者上几代作家的看法。总之那些曾一度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命名为“精神导师”的人,现在看来,或许只是一种误解。一个人走多少桥,吃多少盐这种事儿,谁都会赶上,不过就是个时间问题,并且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不可以替代的,于是这种对于别人经验的阅读远不像看上去那么有意思和有价值。并且更多时候我们还会发现,我们试图信赖的这一代人,恰恰是怀疑、批评、嘲讽我们最多的一代人。而这种怀疑、批评或者嘲讽也是我们试图挤进他们那一代人的圈子必然要接受的眼光和代价。其实有什么意思呢?我们有我们的圈子,并且跟随我们一起成长,那种张手就来的资源不过是一种虚荣和急功近利。人就是要一步一步的去成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任何阅读是一种激素,在我们远没有到经历一些事故的年龄的时候,去逼迫我们成长。
记得关于那天的活动,我基本没资格讲话,很多作家仅仅限于知道名字而已,而知道一个名字又有什么必要呢;就像认识名人一样,认识名人又不能当饭吃,但偏偏一天到晚搞得一副大家都很熟的样子,一点都不好玩儿。不过要说当天现场有什么好玩儿的,就是自己确实被一个90后雷翻,那个90后不知道能不能代表除他之外的90后,因为感觉他们是更没有共同经历的一拨儿孩子,当然,这种共同的经历也许可以是韩寒郭敬明之类这种阅读偶像,而这种偶像又显然叫80后不耻了,不过这种不耻也刚巧表明了我们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上一代人,仅此而已。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不读名著会死吗?而读了韩寒郭敬明,也许境界并不高,但,也是一种境界;就像恶趣味也是一种趣味一样。
所以最后想了一下真正能够影响到我的那些不是最恨的书单到底有哪些?或许菲茨·杰拉尔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个,小说开头的那句“不要对别的什么人品头论足,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你这样优秀的条件”。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会经常的想起这句话;再比如《飘》,发现一个女人可能会很长时间都分不清楚自己的感情;又比如《呼啸山庄》讲的就是,当你要拿感情去报复一个人的时候,那显然比什么都残忍。而至于《在路上》那种风驰电掣的东西,因为我没有那样的青春期,所以这部在很多人看来牛逼的作品对我而言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实际情况,就像我会喜欢王朔笔下的那个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90年代的北京一样,而至于苏童讲述的那些关于南方的堕落和迷人,因为我没有那样的生活,没有就是没有。所以这种喜爱既不强烈也不真实。
总之啰啰嗦嗦的想说什么呢,或许是一份最恨书单,或许是从这份最恨书单里,为我们那些附庸经典的身份洗底,因为青春会很快过去,有一天,我们或许真的会变成无能的普通人。而当这一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尊重自己的真实体验以及那些我们真正喜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