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借力 宝鸡腾飞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宝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
田晶 张晓伟 党锦春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宝鸡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四市”、推进“三个率先”、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的思路目标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四个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向全国百强城市跨越,城市发展向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环境向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跨越,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跨越。1999年至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倍,达714亿元;财税总收入增长3.9倍,达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1倍,达23.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倍,达451.0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3.76:50.64:35.60:调整到11:60.30:28.70。连续3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陕西省第一,跻身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城市发展代表”之列。
一、做法成效
(一)强力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实现新突破。建成为中西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中国品牌经济城市,跻身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行列。1999年到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由74.87亿元增加到351.53亿元、增长3.7倍,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到102户,其中过10亿元14户、过百亿元1户,带动形成了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加工、能源化工、烟酒食品和新型建材五大产业集群;发展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国家免检产品22个,“宝鸡制造”的100多个产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对财税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对经济增长达到60%。
(二)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农村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转变,农民收入以种养业为主向多元化增收转变,新农村建设由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转变,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城乡统筹、“三化”并进的新阶段。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2倍、达到78.3亿元。94%的乡镇通上了油路、80%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44.6%,凤翔县连续两年蝉联陕西十强县,陇县、麟游县被评为全省发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成为品牌,经验在全省交流。
(三)强力推动城市扩容和功能提升,特大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9年的33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40 %,作为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高新区和9个县城及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长青煤电化、凤翔柳林、扶风绛帐等24个镇列入关中百镇建设盘子。在西北五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率先实现卫生县城全覆盖。
(四)强力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园区发展实现新突破。“两园多园”的生产总值、总收入、财税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一直保持在25%以上,2008年经营总收入超过900亿元,GDP达300亿元,超过全市总量的40%。其中,宝鸡高新区在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列第33位,主要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前列;凤翔长青煤电化等县级工业园跻身全省百强工业园行列,提供的GDP均超过所在县区总量的50%。
(五)强力推动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推动服务业三大振兴工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法门寺、太白山、周文化等成为金字招牌,西岐民俗村、六营泥塑、金台西府天地等民俗游从无到有、成为品牌,中华石鼓园、中国礼乐城、炎帝陵、北首岭遗址公园等文化旅游景区全面推进,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秦岭都市旅游区、周公庙五丈原钓鱼台历史古迹旅游区、关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和岭南山水旅游区正在成为五大特色旅游板块。2008年底,旅游景区(点)达到46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接待游客10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5亿元,列全省第二,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
(六)强力改善民生和环境,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34元增加到13225元,十年增长3.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82元增加到3500元,十年增长2.4倍。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五有”问题切实解决:学有所教实现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无缝隙覆盖;病有所医在全省实现“三领先”,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投资额度位居全省前列,率先按照国家标准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33%,率先成为全国唯一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实行财政供养的地级市;劳有所得上,被命名为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老有所养上,在全省率先推行被征地农民养老、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保障政策,被省上确定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住有所居上,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6.3平方米和29.7平方米,分别比1999年增加14.56平方米和8.1平方米。
二、几点启示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十年来,宝鸡始终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省委关于关中率先发展的战略部署,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机遇,用加快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用科学发展的成果惠泽百姓,使宝鸡的发展速度逐年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二)必须坚持项目带动,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十年来,宝鸡市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政策项目化,积极从国家的投资方向、产业政策、本地资源、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挖掘、储备和开发项目,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策划、建成了一批事关宝鸡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和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1999年以来,全市引进项目4313个,合同引资1869.9亿元,到位资金718.09亿元;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676个,完成投资1260亿元。
(三)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年来,宝鸡市始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型城市,先后承担了全国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机构改革试点、农村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改革课题,率先发起成立了陕甘川宁四省十五方经联会,连续多年举办开放年活动和“两节两会”,宝鸡创新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企改革、科技农业、城市管理、生态环保、就业社保等工作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宝鸡经验。
(四)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始终把富民惠民作为第一追求。十年来,宝鸡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努力追求民生GDP,积极完善社保惠民,扶贫帮困济民,维护稳定安民,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了干群心心相印、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
三、发展设想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建设的大幕。《规划》明确了宝鸡的发展定位,支持宝鸡率先发展。宝鸡市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四个第一、五大突破”的思路目标不动摇,奋力实现宝鸡发展新跨越。
一是建设以百亿企业集团为引领、五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工业强市。坚持百亿集团引领、工业园区承载、五大基地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5—8户年销售收入超百亿、8—10户过 50亿元的一批旗舰型企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加工、能源化工、烟酒食品和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中国最大的钛材生产加工基地,推进装备制造业走在西部前列。
二是建设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星级管理为抓手的西部新农村建设示范市。用好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深化新农村升阶晋星创建活动,大力推行举措到户工程,开展县、乡、村争先进位活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到2012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达到580亿元,县域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使更多的县跻身全省十强县,1-2个县跨入西部乃至全国百强县。
三是建设以人口过百万为标志、交通物流生态管理一流的特大城市。以西部立体大交通网络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推动城市东扩、南移、北上全面提速,规划建设环城公路、通县公路和宝天、宝平汉等高速公路,建设渭河南铁路货运、麟北运煤等专线及凤翔支线机场,改扩建西宝高速公路,构筑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十字”骨架,推动绛帐等关中西部城镇群加速崛起。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20万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
四是建设以园区为承载、科技制度环境创新全面推进的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两区多园”战略,园区经济GDP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实现经营总收入2500亿元,GDP占全市GDP的60%左右。高新区成为全市高新技术密集区、自主创新前沿区、生态工业示范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蔡家坡建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加工基地和大城市副中心,其他工业园区建成为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排头兵。
五是建设以姜炎周秦文化为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旅游名市。大力实施都市旅游打造、策划规划引领、城乡旅游互动、文化精品促销和旅游功能提升“五大工程”,打响炎帝故里、东方佛都、秦岭中央公园、西部城市天堂“四大品牌”。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增速达到20%以上,到2015年达到3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名城。
六是建设以民生持续改善为目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和谐城市。深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从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灾后重建、安全维稳等方面不断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实现人人享有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新增劳动力人人掌握1—2门就业技能,努力做到省内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位,让每一个宝鸡人都由衷地感到幸福、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