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不仅有病,而且有罪。传统办学理念遏制了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必须被颠覆。"
贾少华不懂电子商务,甚至不会上网购物,但他的学生却有不少人因做电子商务而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他已经在义乌工商学院做了十年的副校长。这十年里,他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不靠、不等、不要,用自己的辛勤与智慧开创未来。
因为在大学里成功培养学生网商,贾少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也愿意和别人谈自己的学校和创业成功的学生。2009年刚毕业的杨甫刚是贾少华最爱讲起的学生。这个曾经的贫困生,在贾少华创办的创业学院里成为淘宝网皇冠卖家,大学毕业时年收入已达数十万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义乌人,50岁的贾少华虽见证了义乌从一个小山村到国际小商品市场的转变,却没有成为一个商人。他研究了一辈子教育,也将他的教育理想实践在了义乌工商学院。他说:"我遇上了一个好时代,有了一个好舞台。"
①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
我们国家已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金融危机会过去,但明年的就业依旧困难。今年国家已经把能拿出来的岗位都拿出来了,村官、研究生扩招等等。义乌活生生的历史告诉我们:自己做比上班好。我对同学们说过那么句话:"让自己拥有市场,设定自己的方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自己为什么不当老板?脑子里想想没用,做了才知道。
②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
不出创业者?
创业、创新是中国大学生的软肋。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比率可以达到20%至23%,中国为什么只有0.3%?这正常吗?大学生的未来谁操心?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第一功臣是谁?是父母。
中国高等教育不仅有病,它还有罪。不读大学能创业,读了大学反倒不能创业。现在大学培养创业人才就像在教室里培养游泳运动员。考试没问题,看到水就发抖,下了水就死掉。创业的能力教不出来,要练出来。
我对义乌小商品市场个体经营户做过调查,1617人中只有276人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浙江大学的研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是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1/23。清华大学和另一机构联合做的研究,中国的创业者中40%多的是雇员再创业,20%多是农民。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只能去打工。中国大学的价值就是培养工薪阶层。
我上午接待了复旦大学6个学生。他们向我提出质疑。第一、大学是读书学知识的地方,学生为什么去开店赚钱?第二、你叫学生去创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可以保证吗?第三、虽然现在赚了些钱,但他们能可持续发展吗?第四、如果大家都去开淘宝店,还要大学干什么?我能理解他们的质疑,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是精英教育。
今天的精英教育模式不改变,我们就不要谈创业教育。所有学校讲的创业教育都是形式主义。这些理论教育都是空的。学生的身份没有转变,你对他整天讲管理,这不是废话吗?老师要评职称,为了完成工作量,都在对社会、对领导忽悠创业教育。
创业最本质的问题在哪里?农民为什么能创业?义乌的经营户为什么不上大学能创业?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去做。
当然中国的大学里也诞生了一些创业者。复旦毕业的郭广昌就是。但他是个体行为,不是复旦大学培养的,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他是现行教育的叛逆者,所谓素质教育的漏网之鱼。今天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能创业吗?不可能,只能等,只能上班。所谓学校培养是指产生批量的创业者。在我学校,我就能说:义乌工商学校能培养一个杨甫刚,就可以培养出十个,一百个,一千个成功的创业者。
③高校应如何开展创业教育?
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学校的叛逆者。学校为什么不给他提供条件?为什么还要给他穿小鞋?而当他成功的时候,学校又恬不知耻地说这是我们培养的结果。所以说中国高等教育不真诚,很虚伪。做人要讲道德,讲良心,学校也要讲。中国大学做了多少妨碍学生成长的事?中国大学只能培养工薪阶层。
我们学校的创业教育首先是一个办学模式的改变,这体现在教学和实践结合,知行合一。
模式的改变涉及一系列观念的改变。
有些老师很年轻,但脑子比我还旧一百倍。什么是知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书本的显性知识,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但是对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产生更大作用的是个人从实践而来的知识,这叫做默会知识。国际上对知识的理解已经很成熟,所以国外大学录取,无论本科、硕士,除了看考试所反应的书本知识,还要看学生参加了哪些社会实践,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所得。唯独中国只看考试,以为这就是知识的全部。所以我们老师的知识观要调整。
然后是学业观的调整。课堂学习是学业,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业。质量观要改变。什么是质量?都下岗了叫高质量?找不到工作是高质量?教师观要改变。什么是好教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的才是好教师。再是学生观,什么是好学生?光考试好是不够的。我们学校的最高奖是创业奖。像杨甫刚这样文化课并不好但实践能力强的就是优秀毕业生,而且还要发展入党。他解决了8个人的就业问题。如果自己工作还没有着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
专业观也要改变。专业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不是学生为专业而存在。对口创业是一个理想状态,但实际上创业并不需要专业,或者说任何专业都能创业。课程也一样。课程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在修满必修课的前提下,这门课程没有意义,没有发展,学生就可以不学。
另外,我们的学生把所有业余时间都利用起来。有一半以上学生暑假不回家,勤工俭学或创业。过年的时候,我们学校和快递公司同步。快递公司年初五开工,大多数同学年初五就回来了。
第三、理论要学,但关键是你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样学。同一门课程,不同时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比如市场营销,杨甫刚开始学时觉得没意思,得了53分不及格,但现在他说市场营销太重要,还要求学校开营销心理学。在实践基础上的学习更有效、积极、主动、扎实。
第四、制度要跟进。规章制度让学生的创业行为合情、合理、合规、合法。现在很多高校鼓励学生创业是叶公好龙。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偷偷摸摸的行为。我们学校成立的创业学院,不论专业,只要淘宝店四钻以上就可以进入,做实体生意月收入超过8000元也可以进入。在创业学院,学生可以放弃以前的专业,能否毕业也取决于学生在创业学院的表现和所修的学分。学院里的课程都是在现实创业中碰到的,如合同法,仓储管理,工商税务等。
不过,回过头想想,当时如果知道改革会有那么大的阻力和艰难,我可能也不会去做。我们的改革和传统高等教育冲突太大、矛盾太深。当然走到今天我还是觉得很值得。整个传统的办学理念被颠覆,不靠嘴巴说,要实实在在做。
④为什么要鼓励学生
做电子商务?
我学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对电子商务很陌生,但我有个直觉-电子商务有前景。
我的信心来自年轻一代,习惯于网上购物的一代。当他们成为未来消费主体的时候,市场形态、商品的交易方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我不会在网上买东西,但我这种人马上就会被淘汰。
2008年中国网上消费占消费总额的1%,韩国的网络消费比率已达10%。如果中国达到8%、10%,我不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会变成什么样。有专家说中国的比例能达到70%,我不确定真假,但电子商务这个趋势是肯定的。现在是进入电子商务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不会永远存在。
我鼓励同学们去闯,商户越来越多,就会出现"挤公交车"效应。30年前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摊位免费,25年前 400块就够,而今天最好的摊位要500到600万,最便宜的也要120万。义乌已有6.2万个摊位,生意已经很难做了。淘宝网也必定是这么一个结果,今天没有门槛,以后很难说。创业不能等、靠、要。新的创业形式是机会,但人人都意识到时,这个机会就不属于你了。
另外互联网没有空间距离,门槛低,全国各地都能做。
创业分成两类:机会型与生存型创业。机会型也叫精英型创业,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源积累。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生存型创业。所以我对学生说不要总是崇拜比尔·盖茨、马云,应该崇拜义乌小商品市场创业的人。比如星光饰品的周晓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大包小包,靠一点一滴的血汗把企业做大做强。
只要能吃苦能坚持,创业谁都可以。企业家气质也是随着一分钱一分钱的积累而形成的。
口述 ︱ 贾少华 记录、整理 ︱ 曹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