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情是颇为沉重的,我为人们的盲从感到极其悲哀。当仅仅只是为了生存而把学问当作一门职业时,所谓的学问就开始变质了,学问的含金量就很值得怀疑了。近几年,公众对所谓主流经济学家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由此而引发了关于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如何评价经济学家的社会贡献此类的辩论,但我认为这种争论仍然有其局限性,话语权仍然掌握在主流学术手中。
先是经济学家丁学良质疑中国大陆是否有真正的经济学家,然后是一片火热的附和之声,而大多数公众在主流经济学家精巧的数学迷阵前望而却步,似乎觉得自己是门外汉,没有资格同经济学家们争长论短,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在学术界争论中出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用“在国外一流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引用率和发表文章的期刊的档次就成为一个近似的评价指标,但其更大的不合理之处在于这些人“言必称希腊”,屁股和身子在国内,长了一颗“不符合国情的”外国脑袋,所以才对不太符合中国现实的形式化经济学理论顶礼膜拜。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学本来就是像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放在哪里都适用,只需要改变前提假设和约束条件,就可以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了,所以他们才会提出这样的评价方式。但我在这里问一个问题:那些对改变中国经济现实做出重大贡献的、讲求实际的本土经济学家们的贡献该如何评价呢?到底是这些人的贡献大?还是这些自闭书斋、精心构建脱离现实的主流经济学家的贡献大?请注意:我在这里提出问题,并不是要否认国外的经济学家在他们自己的学理传统内所做的贡献,而是提醒某些人,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不能通过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评价社会科学学者的学术贡献。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而如今则照办美国的经济学,而且这种“搬运”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中国的现实需要,要么只注重美国经济学的传授和翻译,要么只在主流视野内进行纯粹的经济学研究,而不管其对现实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种囫囵吞枣式的“研究”真的会提高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水平吗?我看未必。许多人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存在非理性的追捧态度,君不见,有多少人为“科学无国界”的盛宴而欢呼?很多人没有看到、或者根本不愿意承认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意识形态偏向。
自主创新被中央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相信大家对“创新”这个词语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在经济学学术中,我们看得见这种创新吗?每年有多少人在以各种名义制造学术垃圾?不是炒马克思主义的剩饭,就是炒自1870年代就出现了的“边际革命”的剩饭。哪一种创新不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呢?然而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只会压抑创新,中国的学术评价制度也采取了一边倒的策略,经济学研究方法也没有实现多元化,普遍推崇形式化的研究方法,似乎形式化程度越高,就越科学、越严谨。更有甚者,有些人认为经济学就是“游戏”,要讲求形式上的“美”,他们是“玩经济学”,然而他们忘了,在中国目前的情势下,你们这些自诩为中国新生代经济学家的学人们,你们有资格玩经济学吗?中国有多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的实践需要全新的、富有原创性的、贴近现实的经济学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将会大大拓展人们的经济学视野,而这些新的理论和观点是你们这些花岗岩脑袋所无法理解、也不愿意接受的!
很多人虽然名义上赞成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但是在利益惯性的支配下,他们仍然采取传统的研究思路。自主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支撑,然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学术评价机制下,很难容忍创新性的行为,但是我们应该警惕,不能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来统摄经济学的发展,复杂的时代需要复杂的头脑,也需要处理复杂性的经济学理论。
注:2007年写的一篇旧文。
中国的经济学学术到底怎么了?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