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民企为何袖手旁观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等许多场合,各国精英人士对于中国率领全球经济复苏交口赞誉。在喧闹的复苏声中,最近浙江官方突然发现,最让该省企业头痛的,不再是老问题资金和土地,而是需求。调查显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一半企业选择了“内需不足”,近四成企业认为“出口受阻”。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已持续10个多月,巨量信贷资金涌入国企,国企资金涌入土地、基建和股市,再继续流往哪里看不太清楚,看得清楚的是现在还没有流到国民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就拿频频涌现的“地王”来说吧,钱从银行贷给央企买地,卖地款变成地方财政收入。然后地方政府将其用来建设路桥,变成钢筋水泥需求。再后来变成铁矿石和能源需求,出国去了。

  不能说央企砸钱购地失去理智,一方面在通胀预期下买地是把钱花出的最快捷的方法,另一方面今年商品房市场的确很兴旺。我们来看看商品房的客户构成。一个成年人白天上班晚上回家,需要一处办公一处住宅,所以住宅地产与其他地产应该有个比例。在美国两者大致相当,住宅略多,在中国住宅市场比其他地产规模大五倍。没理由相信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热爱改善居住生活,美国女性做专职家庭主妇的比例远比中国高。

  那住商品房的大部分人白天哪里上班去了呢?农民、农民工和城市贫民,他们工作和居住两头都在欣欣向荣的商品房之外。住得起商品房的人,不会到城中村上班,城中村住的年轻人倒是有可能到写字楼办公。谜底应该是很多住在商品房的人到机关学校和医院大楼里办公去了。一般来说这些大楼不必向开发商购买,在商品房统计之外。商品房量价齐升,说明机关大楼里办公的人群需求复苏了。对于其他的人群来说,房价高企,买得起的富裕感消退,买不起的贫困感增加,都不敢花钱消费了,即使他们可能在经济刺激计划的某个环节中分得了一杯羹。

  与国企不计较未来收益大肆抢购资源不同,民营企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消费需求不投资。靠资产价格飞涨形成的复苏幻象,诱惑不了老成持重的民营企业。不看形势,光凭信心投入黄金,那不是经营而是赌博。小赌怡情,大赌败家。可以传子传孙的家业,谁舍得败?

  不仅民企主动袖手旁观,似乎政府也没打算让民营企业接过推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最近政府频频增税,年底双薪合并计税,各种补贴并入工资计税等等,未来预料将还有一些列的增税措施。在经济尚未明确复苏的情况下增税,既抑制消费又抑制投资,有违常理。

  照理说现在是减持国有资产的最有利时机,因为市场信心稍许回暖,资产价格已经恢复上行。信心回暖之后,紧接着应该由民企扩大生产。而当前民间投资持续不振,减持国有资产是调动民间投资热情的最有力手段。国有资产转让收入用于填补由于经济刺激计划造成的财政赤字。

  民间投资取代国有资本之后,产出效率将会提高,商品价格下跌,通过物美价廉的商品把消费者重新吸引回到市场中来。而产出效率提高,增加供给,正好能够化解前段时期为了刺激经济而放出的巨量流动性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直观的现象是每当民企涌入的行业,必定价格下跌,与通胀的涨价压力对冲。

  现在政府宁愿自己手头拮据,也要放纵国企大肆购并,抬高资产价格。资产价格高企等于阻截未来的经济发展。例如当年海南和惠州的房地产泡沫,直接扼杀了实业的发展空间,最后泡沫破灭,十多年都没有恢复信心。为何硬要抬高资产价格呢?可能是为了保八,也可能是为了继续国进民退的战略。看来政府是铁了心要让民营企业袖手旁观下去了,因增税而引起的批评声浪大概不会对它产生影响。

  没有民营企业的介入,这场复苏近期内不会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企业的工人待遇。他们惟有指望海外市场再度繁荣,只是最近美欧各国政府迫于国内工会等游说团体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靠海外市场需求拉动,恐怕要很长时间。与停滞的普通工人收入相比,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收入正在大踏步前进,时间越长差距越大。贫富分化将不断催化社会矛盾,这没有悬念,悬念在于还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