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不等于长素质


 

何为大学?这是用不着争论的问题。谁都知道大学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镇,大学是提升年青人素质的殿堂。让年青人上大学,不仅要获得知识、获得文化,还要提升全方位的素质。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大学的功能和价值。但是,大学功能的发挥,大学价值的体现,是否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年青人上了大学是不是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人、就能获得素质?在当下是特别值得深思的。

不论在哪所大学读书,也不论有怎样好的学习条件,没有学生主观上的努力,没有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没有学生持之以恒的钻研,学生的知识体系无从构建,学生的素质无法提升。大学功能和价值的体现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就是一座文化废墟,大学就是一片罪恶的滋生地。相反,一个人可以不上大学,只要不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和奋斗,照样可以成为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素养的人。

有的大学生在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或玩手机或转笔,这是读书吗?有的大学生下了课就在寝室里或瞎聊或吃零食或随手翻翻报纸杂志看看电视,这是未来的专门技术人才吗?有的大学生教科书上没有做过一个符号,考试时花上一两个小时对复习题答案(从同学那里复印而来)死记硬背一通混个60分,这是在做学问搞学术吗?有的大学生不是吃喝玩乐就是通宵达旦玩游戏,这能获得高素质吗?有的大学生无所事事东游西逛,两眼无神精神恍惚,不知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这能成为文化人吗?有的大学生从不整理床铺,寝室臭气熏天,脏乱差不如狗窝,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吗?有的大学生一到节假日就往家里跑,以游戏为主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白天黑夜颠倒的寄生虫似的生活,这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吗?有的大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张不了嘴,说不了话,要说应试也过不了级,这是二十一世纪国际化素质吗?不要说我极端,我说的绝对不是个例。不要不服气,你如果是大学生,我问最基本的几个问题,测测你自己的功力和底气。让你写一封情书,能保证不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吗?你读过名著吗?如读了,能在半小时内写一篇语句通顺的读后感吗?你能当着同学的面说上15分钟的学习心得吗?你能拿出一篇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不少于3000字的专业文章吗?你能说出你所具有一、二项知识优势和技能特长吗?你有能拿得出手的读书笔记吗?你的大学作业本有可能获得你爹妈或未来的上司的好评吗?你上了大学,你爸妈一直以你的表现而感到欣慰和骄傲吗?这些问题太平常不过了,但我担忧对有的大学生而言可能还是问题。没有积极的思维,人在教室不是在获得知识;没有自觉的学习,人在大学不是在接受教育;没有积极的追求,即使获得了文凭也没有在提升素质。对于这些现象和事实,大学管理者和教职工,能熟视无睹吗?还能心安理得、得过且过吗?还敢说自己的工作在提升学生的素质吗?

不能让学生“忙”起来的大学是“烂”大学,不能让自己“忙”起来的大学生是“臭”学生。学生“忙”不起来的大学,肯定缺乏文化,“闲”的学生肯定没素质。面对空无一人的自修室,还说“崇尚学术”;面对无所事事的学生,还说坚守“知识为本”;面对睡觉玩手机为正常的课堂,还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说这样话的人,除了忽悠共众、虚伪无耻外,还能说明什么?

大学何为?切莫空谈学术、知识、文化、素质的价值和意义,调动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是大学治理的当务之急。让学生“忙”的教育,是真教育,让学“忙”的改革,是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