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在这里!


神或神性在那里?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说:
“你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最贫穷最低贱最无家可归的人群中行走,骄傲永远无法靠近这个地方。”
(pride can never approach to where thou walkest in the clothes of the humble among the poorest ,and lowliest ,and lost. )
要抵达神或者神性,诗人认为“骄傲”是致命的障碍,这种障碍却又是那些喜于空言怯于行动的惯于养尊处优者的特点,他们界限分明,仰视高处,心中充满我慢和我见。他们永远无法寻觅到抵达神的道路。诗人在另一处也说:
“扔掉礼赞和念珠吧!在门窗紧闭、昏暗荒僻的殿堂一隅,你在向谁礼拜?你睁眼看看,上帝不在你的面前!
他在耕耘贫瘠土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筑路工人那里。他和他们同在太阳下、阴雨里,而他的衣衫落满了尘土。脱下你的衣装,甚至像他一样下地!”
而无独有偶,深受泰戈尔喜爱的印度神秘主义诗人卡比尔也有一首诗,说道:
“哦,仆人,你要在哪里找寻我?  
瞧!我就在你身边。  
我既不在神庙里,也不在清真寺;我既不在天房,也不在伽拉萨山;  
我不在礼拜和仪式中,也不在瑜伽和苦行中。  
如果你是真正的寻求者,你会即刻看见我,你会在一瞬间与我相遇。  
卡比尔说:“哦,修行者,上帝是所有呼吸的呼吸。”   
(O SERVANT, where dost thou seek Me?  
Lo! I am beside thee.  
I am neither in temple nor in mosque;I am neither in Kaaba nor in Kailash;  
Neither am I in rites and ceremonies, nor in Yoga and renunciation.  
If thou art a true seeker, thou shalt at once see Me; thou shalt meet Me in a moment of time.  
Kabîr says, "O Sadhu! God is the breath of all breath." )
        
上帝是所有呼吸的呼吸,那神秘的灵。庄子曰,通万物一气也。这里无疑隐藏着先知们瑜伽修行的秘径,但我们却也可以在这里看到了一种指向。卡比尔还有一首诗歌,说得更加明白:
“不要前往花园!  
哦,朋友!不要前往;  
你的心中就有一座花园。  
让你自己端坐于千瓣莲花之上,凝视无限之美。”  
(Do not go to the garden of flowers!  
O Friend! go not there;  
In your body is the garden of flowers.  
Take your seat on the thousand petals of the lotus, and there gaze on the Infinite Beauty.)
      
是的,内心的花园!这里最近,却也最幽暗,最容易被我们所遗忘,也是泰戈尔,应和了这个卡比尔,云:
“旅人扣过每个陌生人的门,才找到自己的家。人只有在外面四处飘泊,才能达到内心最深的殿堂。
我遥望四处,然后闭上眼睛说:‘哦,原来你在这里!’”
而在《多马福音》里面也有耶稣的一句话:“若带领你们的人对你说:‘看,天国就在天上。’这样天空中的飞鸟便比你们优胜。若他们对你说:‘就在海里。’这样,鱼儿便比你们优胜。实际上,天国在你们之外,也在你们之内。
若你认识自己,你也会被认识,你将明白你是活生生的父的孩子。但若你不认识自己,你便活在贫乏中,你就是贫乏。”

既然道路甚近,可是为什么我们要绕出如此漫长的旅程才能抵达自身呢?我们的神性原本显明,却为何还要苦苦追寻,有个印度神话为我们做了解释,云:
曾有这么一个时期,当时所有的人都是神,但他们滥用自己的神性,于是梵天决定取走人类的神性,并藏在一个永世不得发现的地方。于何处藏此神性,遂成了问题。于是梵天召集众神商讨。众神提议道:“把它埋在大地最深处。”梵天回答:“不行,人类会发掘并找到它”。接着众神提议:“把它埋到大海深渊。”梵天又说:“不行,人类会潜水并找到它。”众神又说:“把它藏于高山之巅。”梵天还是摇了摇头,“也不行,人类最终会爬遍每座山,再度取回他们的神性。”于是众神绝望地叹息道:“那我们也无能为力了,似乎人类的足迹无处不达。”梵天苦思冥想了许久,最终抬起头,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们要把人类的神性深藏于人自身存在的中心,因为人类永远不会想到去那里寻找。”众神皆点头,认为这是个完美的隐藏之地,只有逝世者才能达到此点。从那时起,人类便开始上天入地,挖掘、潜水、登山、探索——寻找那早已蕴涵于自身的神性。(David N. Elkins,Beyond Religion)
      
      
(卡比尔,中世纪印度教虔诚派运动领袖,著名诗人。生于贝拿勒斯,是一个未婚婆罗门种姓女子的弃儿,被一位穆斯林织布工收养并抚育成人,以织布为生。他是当时虔诚派著名领袖罗摩难陀(1360~1450)的弟子,晚年在北印度各地游说,宣传自己的宗教改革思想。他接触下层群众,运用人民熟悉的方言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诗篇。他的诗歌在北印度广为流传。
卡比尔的宗教哲学是印度教的吠檀多不二论(见吠檀多派)与伊斯兰教苏非派一神论的综合。宣称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是一种无形式、无属性的纯粹实在,称之为 "梵"、"罗摩" 或"安拉"。他反对教派的对立,号召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在共同信仰和兄弟情谊中团结起来;批判印度教的种姓歧视现象,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宣传用"普遍之爱"去消除种姓压迫。他对烦琐的祭祀仪式、禁欲主义和瑜伽行者的寄生生活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他的思想在北印度有着广泛的影响。形成了"卡比尔派"。他的主要作品有《五百颂》、《罗摩尼》。其中一部分诗篇由诗人R.泰戈尔编译成《卡比尔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