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北大荒.知青岁月---
黑龙江边
(二)跨越小兴安岭
第二天一早,我们启程赴黑河。先是坐汽车到双山,然后乘火车到嫩江。由于双山到嫩江县不过50公里左右,所以,上午9点钟前后,火车到了嫩江站。
这是我第一次到嫩江县,尽管每次给母亲回信的信封上都要写上“嫩江县507信箱”。但是,这次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仔细看看嫩江县城的风貌了,好在后来还有机会,待我在以后的文章中再和大家讲述吧!记得我们出了火车站,转身就进了长途汽车客运站,这两个车站好象建在一起,没容得我看一眼县城的模样。
汽车客运站很简陋。候车室里,贴墙有一排靠背长木椅,上面坐着几十个等车的旅客。检票口的大门禁闭着,门前地上,两行用黑铁管焊制的栏杆扶手,可以把旅客控制成一个狭长的纵列。很快,开往黑河的长途汽车检票了。我们排着队走到检票口,只见大门仅开到能过一个人的宽度,一名客运站工作人员和一位腰间佩带手枪的军人,先后仔细查验了我们的车票和《边防证》。
大约9点半,发往黑河的长途汽车启动了。这是一辆老式的客运汽车,硬木坐椅,狭小的空间,2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虽然汽车比较老旧,但开起来还挺有劲儿的。在中学学到的地理知识告诉我,从嫩江到黑河这条公路,大约有200多公里,由西南向偏东北方向,正好跨越小兴安岭山脉。因此,上午这一段旅程,汽车始终在爬山。山的坡度不大,司机大部分时间是挂低档、大油门,汽车大声轰鸣,缓慢、吃力地爬行着。透过沾满尘土的车窗玻璃,路两边起伏的山峰、茂密的松树林与白桦树林徐徐地向后退去。我是第一次见到东北的大山,睁大了眼睛望着窗外的景色;老朱则抓紧时间、闭目养神了。
这趟车是直达黑河的,中途仅停了一站。大约中午12点半,我们到了一个叫大岭的地方,停车吃午饭。这个大岭站,只有一个小饭馆、一个厕所。我记得这个小饭馆好象只有一个菜,肉片炒木耳,盛菜的盘子特别大。于是,我和老朱一人一大碗米饭,一人一大盘炒木耳、里面有几片肉。这顿午饭很快就吃完了。说实在的,我到兵团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吃到木耳,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一顿饭吃这么多的木耳。这话说得一点儿也不夸张!要知道,在那个相对贫困的年代,由于物资匮乏,我所在的三大城市之一天津市,每年也只有到了过春节,才能凭副食供应本,每户人家(无论人口多寡)限购1两木耳,为了大年初二做打卤面用。当时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靠山吃山”吧!同时,从这硕大的菜盘子里,也能看出东北民风的淳朴、粗犷。
下午的路程相对轻松,这是对于我们这辆汽车来说的。因为,听同车的人说,中午停靠的大岭车站,正好处于小兴安岭山脉的山脊上,也是嫩江到黑河公路的中间位置;这样,下午的路程,就一路都是下坡道了。我记得,那天下午的车速比上午明显加快了,而且颠簸得很厉害。我们坐的是靠后的位置,有几次被颠得从座位上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