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与斗争哲学,到改革与建设哲学,再到发展与和谐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走过的历史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我们不能将这一历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割立开来、对立起来,更不能否认这种逻辑演变所呈现的必然性特征或者说应当给这种必然性以正确的价值判断。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这种历史过程和逻辑整合起来。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是怎样一种逻辑呢?主宰这个历史发展过程和逻辑演进过程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深层理念呢?是马克思主义,不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错;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相结合,也不错。但这都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深入到本质里去,我们认为真正的主宰应该是对民生的深切关照、真正呵护与不断改善。换言之,贯穿于这一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过程之中的是一种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以改善民生为己任的哲学——民生哲学。那么,民生哲学为何物呢?
一、民生哲学是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民生哲学?它有什么特征?它与革命与斗争哲学、改革与建设哲学和发展与和谐哲学是怎样的关系呢?
1、什么是?
民生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既立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又面向世界、接受人类精神进步的最新成果而创建的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民生哲学是以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以及人民的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哲学。
2、真的是?
民生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种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任何哲学不同,它的思维的逻辑起点既不是像主客观唯心主义那样从人的思想意识、绝对理念或上帝出发,也不是象旧的唯物主义那样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而是从人的实际生活出发。这种生活以物质的自然世界为前提,依赖着自然环境而存在的,自然环境又不断地被这种生活改变;这种生活又总是与人的意识(认识)纠缠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意识本身就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反映着生活、指导着生活、服务着生活;这种生活的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因而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性的;这种生活的主体是人,决定着生活的本质和特性、推动和主宰这种生活的发展趋势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我们把这种生活叫做民生;这种生活是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构成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这种生活的最基本的辩证特性;这种生活创造着一切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和阶级性。实践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表和服务的阶级就是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也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生。
3、不尽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中国,自孙中山先生始,后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直都在努力使之与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自始至终秉承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路线,两条路线的结合点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即民生。
孙中山和毛泽东关注的是民生,而侧重于人民的政治生活。他们所致力于的是动员中国人民通过暴力革命的斗争形式推翻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统治与压迫,因为这“两座大山”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障碍。因此,他们的哲学是革命与斗争的哲学。当然,也包含着建设的哲学的内容。
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哲学关注的也是民生,而侧重于人民的经济生活,他们所致力于的是动员中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又通过改革的形式打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制度桎梏,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生活制度、法律制度。因此,他们的哲学是改革与建设的哲学。
胡锦涛的哲学关注的依然是民生,特点是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致力于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致力于以人为本、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致力于建立共有、共建与共享的和谐社会。我们称之为发展与和谐的哲学。
三种哲学的区别是显见的,三种哲学的本质又是一致的、统一的。首先,他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面临的不同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思考和探索的结晶;其次,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与生活,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强调的重点和实现形式不同而已;再次,如前所述,他们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是高度一致的。
综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确是一脉相承的,这条主脉和支配着这些代代相传的方向的“遗传基因”就是这样一种以人民群众的生存与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丰富和改善为己任的哲学即民生哲学。这种哲学只是因依附的时代烙印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其精神实质是统一的,基本内核是共生的。共产党的哲学既是革命与斗争的哲学、又是改革与建设的哲学、也是发展与和谐的哲学。归结一点,就是民生的哲学。因为改善民生是真正的目的,革命与斗争、改革与建设、发展与和谐都是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途径与方法,而且,这些手段之间是不可割裂的。任何时侯我们可以选择以哪个作为重点,但不可排斥其他的手段。
二、民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我们为什么要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民生哲学呢?一方面是为了区别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别,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加凸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更主要的是为了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征。
1、理论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品质。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就在不断创新中成长和发展,因而才具有不竭的活力和生命力。我们在前面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创新和发展,如何体现和反映出这种继承与发展,也需要我们在称谓上有所创新。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它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一直在更新,曾经有过“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等等各种表述。今天我们用民生哲学来指称,既抓住了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化国化的成就,又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原望与心理需求相契合,最主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2、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实践和发展历经几代人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一个建设的时代、一个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和谐的时代,归结到一点,这是一个民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普遍受惠的改革时代已经过去,利益分割的改革时代已经到来;单纯依靠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强调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共同贫穷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也正在成为历史,而促使全体国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时代已经到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时代已经到来;矫枉过正的改革时代已经过去,理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被动的对外开放时代已经过去,主动参与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并争取在其中发挥大国作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①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民生问题凸现出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原因是:
第一,历史问题皆之民生。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政权的兴亡交替。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翻开我们的历史典籍,却发现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受到过统治者真正的重视,民疾民疴又何曾真正受过关切,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一种常态,官本位的文化更是积淀得异常深厚。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是毛泽东同志倡导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改革开放 30 多年,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更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
第二,永恒课题源自民生。民生问题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的不断提高,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来越广,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解决起来也越来越费力。孙中山先生把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毛泽东时代的民生问题主要是阶级压迫和民族问题,而改革开放初期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城乡居民的衣、食之忧。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现时代的民生问题概括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②
第三,全球大一统不能没有民生。民生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主题,市场化和全球化正在放大着各种民生问题。一方面,市场化能够带来效率,但它不会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市场机制失灵所导致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可能走向极端,从而使生活中的风险剧增。另一方面,全球化在给我们带来可能跻身世界先进国家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完全控制的全球风险,进而影响到就业与收入及财富的积累和国家的发展。因此,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国家真正走向并融入全球化,如果我们不重视防止和控制市场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差距会持续扩大,矛盾会日益尖锐,冲突会更加激烈,民生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第四,为官执政需要民生。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发展,推动着政府职能的转化。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意味着执政党将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将不断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执政的基础。政府也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急迫性、发展性、风险性,正在加快转变执政施政的理念和工作的重心。
第五,人民大众关注民生。人民普遍在乎和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进行的全国抽样调查,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依次是:看病难、看病贵,失业就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贫富分化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教育收费问题,住房价格过高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城乡居民家庭目前面临着六大生活压力: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可见,目前在人们关注的宏观社会问题方面,60%以上属于民生问题。③谁能与他们息息相通,象他们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问题,帮助和带领他们解决民生问题,他们就拥护他们,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④
综上,我们用民生哲学来标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又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主要特点。
三、民生哲学的特征
第一,民生哲学以人民的实际生存和生活状态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特征,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我们不拒斥和反对别的哲学家有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反,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所获得的一切积极的、对人类发展有益的精神成果。但我们坚持自己的独特立场,因为这种立场是时代和人民所需要的。
第二,民生哲学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归,我们的民生哲学是科学的发展哲学。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经济增长,而是为了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政治昌明、生态环境友好的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发展不应当只是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要让所有的人通过合法的手段走向共同富裕。今天的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发展,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科学发展是手段,共享和谐是目标,基础是共享,结果是和谐。
第三,民生哲学以革命、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社会历史被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所支配,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人民便会采用革命、改革的手段来打破旧制度、创立新的制度和推进社会意识形态的演进与变革。
第四,民生哲学以自由、公平和正义为首要价值。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必须要缩小差距,化解矛盾,维护公平、坚守正义、实现共享。一是教育机会公平;二是财富分配公平;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四是民主法制真正得到确立。我们必须创造公平的起点,维护过程的公平,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地缩小结果的不公平,将差距控制在不同社会阶层都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没有恐惧和危机感的现实中,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快乐地创造和生活。
第五,民生哲学以建设为基本手段,包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大内容。破坏只是建设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清除路障,实现更好更快地建设。
第六,民生哲学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理想,涉及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内在和谐等四个方面,包含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环境等五项内容。我们认为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传统而又新鲜的社会理念,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是一场社会建设,是一种思想和工作方法,是一种执政能力,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理想人格和价值标准。
第七,民生哲学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判断标准。
注释:
①郑功成著:《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3-26页。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不赞同郑功成教授将这个时代称为所谓的“后改革开放时代”,听起来好象是不需要改革开放了。若是这样,既与中央的精神不符,也与客观现实的要求不符。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年第21期
③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0页。
④《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光明日报2008年3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