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中石化倒逼发改委重定成品油价意在何为?


中石油中石化倒逼发改委重定成品油价意在何为?

2009-8-5 凤凰周刊

 

    树立政策的信用首先要树立政府部门的信用。7月28日下午4点,发改委如期宣布下调成品油价,还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7月6日至7月10《一周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被公众广泛认为是尊重政策信用、尊重市场意志的明智之举。

 

    但此举激怒了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垄断巨头,据8月2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最近与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希望进一步完善和修改5月初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理由是,当前的《办法》使得成品油调价机制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货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围绕油价,一轮新的博弈正在展开。

 

    两大石油垄断巨头的理由站不住脚。

 

    第一条理由,目前的成品油调价方式过于透明,可控性低,因此每次到调价的时间窗口,发改委与两大集团都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这个理由难以自圆其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按照时间窗口调价是涨多跌少,并且具体的调价指数还保留着相当的“神秘感”。按照5月初颁布的《办法》,国际油价移动平均变化连续22个工作日下跌超过4%,中国可以根据企业盈利情况以及市场供求条件等启动价格调整机制。22个工作日的起迄与参考原油种类都没有公布,所谓国际油价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说法。虽然业内人士都根据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净值计算出国际油价的涨跌幅,但在《办法》发布后,发改委在从未承认以此三地价格作为正式定价指针,调价幅度的主动权操之于发改委之手。

 

    以前成品油调价发改委往往成为石油巨头的“出纳”,所谓萧规曹随,按照石油巨头所画的蓝图行事。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今年5月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出炉以前,从2007年开始,中国采用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国际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进行定价。但操作程序上,并不是发改委主动宣布调价,而是中石油、中石化向发改委递交成品油提价申请,并由发改委上报国务院获批准后实施。发改委如此行事显然是对公职部门的羞辱,《办法》的一大进步是,让成品油定价机制与两大石油巨头的直接干涉脱钩,可以在部门利益、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取得一定的均衡,虽然这样的均衡仍有偏袒石油巨头之嫌,但是走向政府部门为公众服务的关键步骤,对此,消费者给出了客观的评价。

 

    第二条理由,按照目前的定价方式,市场可以轻易计算出调整的幅度和方向,导致市场力量提前做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中石油、中石化的终端销售。

 

    目前的定价比以前要透明,消费者能够大约推知时间窗口,但仍然无法推断具体的涨跌幅度。中石油、中石化应该尊重市场,而不是倒过来逼迫市场向他们投降。市场对此有最好的诠释,在7月28日发改委宣布降价之前,市场批发价已经下调,民营批发站降价促销,接连数月,东南沿海走私红油猖獗——这种市场内生的调整还需要中石油、中石化批准吗?有市场意识的人都应该看到,此时境内的成品油价已经过高,与周边市场势成悬河,导致走私油如蚂蚁搬家大量进口。

 

    两大石油巨头此时要做的不是向发改委要政策,希望统一油源,而是调查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价格。事实上,两大石油巨头早已垄断了进口油源,让民营油企毫无生存空间,现在再次逼宫,无非是希望发改委与他们联手造成油价虚涨假象,以完成下半年的销售任务。但两大石油巨头难道不能通过压低成本取得效益吗?难道不应该为天价吊灯心怀愧疚吗?更别说陈同海案显示的天价公关与消费费用,请问,两大石油巨头是否觉得这些成本都要由消费者买单才算定价机制公道呢?

 

    消费者不可能成为大规模的投机者,很简单,他们不掌握储油罐。只有金融巨鳄、石油巨头以及掌握战略和商业储备权的人才有可能大规模投机,石油巨头指责批发商与消费者是投机者,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三条理由是国家经济信息安全,这同样不值一驳。

 

    如果中国油价一步步走向市场化,完全按照供需形势制订价格,试问有哪家机构能够测得准明天中国的油价?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之所以被动,正是因为市场化不到位,为了保护有关企业的利益。想想铁矿石谈判吧,那些掌握核心数据的人正是大型企业、大型经销商的职员,而不是只了解公开信息的公众。

 

    发改委正在逐步回到中立者的立场,两大石油巨头却认为发改委此举损害了中国的石油安全,说实话,两大石油巨头一次次联手逼宫,一次次将巨额资金用于垄断,而不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核心技术,在油价低迷时在全球石油市场布局,才是中国石油安全最大的隐患。

 

注:李荣融先生说,石油巨头不垄断,没有国进民退。
    虽说在其位谋其政,但一要讲常识和信用,二要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计。
    如果回到国企当道时代,让李先生来解决中国的经济效率和就业率吧。
    推荐黄亚生先生《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一书,很清醒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