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层次的快乐是:无条件的快乐,也就是喜悦。
处在这种意识状态中的我们不需要外界的能量或刺激,便能感觉快乐与祥和。毫无条件地生活,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不完美的血肉之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喜悦与至乐中,无论是否舒适,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着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我们放下评断或求对的需要,从容地宽恕一切。我们了解自己跟当下以及整个宇宙的脉动协调一致。
如果我们能无条件地活着,我们的内在就感受不到嘈杂与分歧,只是与永恒的“当下”合而为一,这也意味着我们在顷刻之间觉察到身体里的每个细胞在本质上都是完美的,而我们人生的整个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没有嘈杂的和谐的内在境界。
古老的吠陀经典里面有一则美妙的故事,点出了我们的真实面目,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与喜悦断了联结。
在印度的某个丛林,母狮产下了一头幼狮。不幸的是,母狮生产后不久就死了,留下只有数周大的小狮子。饥饿的小狮子不断试着唤醒它的母亲,却徒劳无功,最后它跌跌撞撞地走开了,迷失在树林里。
在命运扭转的力量之下,寻找食物的幼狮遇见了正在哺喂小羊的母羊,温柔的母羊接纳了幼狮,并喂它吃奶。小狮子被羊群接纳,在羊群中长大,自然认为自己是一只羊。有时它在羊群里也觉得格格不入,它学不会咩咩叫,青草又令它难以消化;尽管内心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声音告诉它说,它和其他的羊是不同的,然而现实又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它最终还是接受了自己和其他羊是一样的这件事。
有一天,当羊群一如往常吃着青草时,一头巨大的咆哮着的狮子开始追逐它们。受到惊吓的羊群,包括幼狮在内,拼了命地狂奔逃命,咩咩地嘶叫着。看到幼狮如此害怕,而且像羊一样咩咩地叫着狮子深感震撼而停止了步伐。一瞬间,巨狮一口攫隹了幼狮,叨着幼狮没入了森林。
狮子向吓破胆的幼狮解释自己并不打算吃了它,而且告诉幼狮,它是森林之王狮子的儿子,不该与羊群为伍,更别提吃青草或咩咩叫了。可是幼狮不理解狮子告诉它的话,只是不断地哀求:“别吃我,求求你!”
狮子把幼狮带到附近的河边,让它看看自己的倒影。
幼狮看到自己的模样,终于接受了狮子告诉它的话。它走路的姿态立刻变得优雅起来,看上去真的像是一头狮子了。它把头抬得高高的,不再像觅食青草的绵羊。它停止咩咩叫,开始发出狮子的吼声。它终于察觉到了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多数人就像是故事里的幼狮,忘记了自己真实的本性。有些人的行为就像周遭的羊群,他们既无自尊也不自重地过了一生。他们为了小小的物质收获而出卖了尊严,但仍觉得不满足,还沉溺于酒精、糖果或毒品,以求忘忧。还有一些人,一直处于坏心情、牢骚抱怨、计较争执,以及为了小问题而陷入倍感压力的情况里。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一小簇神圣的火花,也就是所谓的“更高层次的自性”或是“内在真我”或是“佛性”或是“上主的智慧”。
古老的东方哲学以及西学的宗教思想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我们必须放下自己所意识到的缺陷,了悟我们本来的真实面目。一旦我们能够了悟真实的自己,并一心一意地依据它来行止,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活得有尊严,并且能勇敢无畏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将会视他人为自己。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才能够爱、尊敬并接受他人,而丝毫不在意对方的人种、背景、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信念、国籍以及社会或经济地位。我们将毫不费力地征服愤怒、恨意、嫉妒、贪婪,而拥有丰沛的爱、同理心、牺牲奉献的精神,以及柔软易感的心。
这样的状态就是喜悦与爱的状态。是我们无须苦苦向外探求,以及通过外在的条件的达成而获得的。
有人说,这样的状态实在太难以达到了。真的达到这样的状态的人恐怕就不在地球上了。的确如此!但这种状态始终都是每个人终极的生命目的,也是每个人心灵成长的最终目标。
天堂与地狱其实都不在别处,也不在更遥远的未来。天堂与地狱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当我们的心处在喜悦与爱的状态时,每一朵花的绽放、每一缕风的流动,都能带给我们最真的喜悦,如此,当下即是天堂。
真诚地谢谢大家!
祝福每个人都能找到内在永恒的喜悦与爱,每个人都能发现“当下即天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