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时候,才真正看到黄河。正是枯水期,河床上裸露着大片大片的浅滩,而粘稠的河水绕过这些浅滩向东流去,缓缓流淌,有少许的漩涡,带来少许的惊心动魄。
这就是坐着火车去郑州,初次看到黄河的场景。与之前脑子中的印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母亲河的教育相差很大。但是,别乡十多年之后,关于黄河母亲河的理解才达到深入骨髓、魂牵梦萦的地步。
幼时最大的乐趣是住到农村。这里离黄河还有1小时车程,但因为黄河总是在中原地区发大水,河床多次改道,于是这里也是黄河故道的区域。
黄河之沙,特别肥沃。姥姥家就是五谷杂粮盛产的地方,红薯、玉米、花生、西瓜、甜瓜、芝麻、黄豆、棉花、油菜以及各种蔬菜等无所不包。母亲常说,“自然灾害”的那几年,她和父亲工资微薄,常常是亲戚从老家带来花生、红薯片、萝卜干等,补充伙食。直到我上了大学,还由家中寄来花生,作为弥补食堂伙食的营养品和点心。
黄河之沙,特别细滑。夏天的时候,人们很少穿鞋,光着脚从家里到田里,从田里到家里。所到之处,脚踩之处,都是这种细幼的沙土地,并不粘腻脏污。下雨的时候,也尽管在雨地里跑,不会滑倒,积水也都是清亮的。
黄河之沙,可亲可戏。农家的院墙也是沙土砌成,有时候抄近路就从圆滑的院墙上轻易翻过去,或者沿着院墙爬到低矮的房顶上。临近小河边的沙滩上,以脚反复踩踏多次,就会有水渗出,原本平板的泥滩也变得宣软,如软面团,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旷野里还有黄河故道遗留下来的大大的沙岗,长着些凌乱的灌木和酸枣。幼儿可以打滚戏耍,或者磨平一条坡道成为天然的滑梯……
黄河之沙,就是中原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纽带。
后来,看到天津农民艺术家于庆成的泥雕《一条大河》、《母亲》,那种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是很难深深领会和感动的。说到底,如今城市中的种种园林景观,都是都市人对于大自然叶公好龙式的浅显爱好,与乡村人与自然那种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不能等同的。“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