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曾祥裕 王长颉
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摇篮,洒落在赣南大地的古民居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个亮点。随着客家文化研究的升温,客家传统民居成为当今学界研究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客家摇篮。日前,来自各地的客家建筑专家学者90余人会聚赣州,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暨客家聚落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古民居考察活动。据悉,这是赣南首届高级别的客家建筑专题学术会议。期间,记者陪同专家学者深入到赣州古城、赣县白鹭古村、龙南围屋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见证了专家学者们对赣南客家文化的感受。
赣州古城:
触摸文化的血脉
赣州是千里赣江第一城,是中原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所以有赣南是客家摇篮之说。
赣州的古城墙,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宋代砖城墙。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赣州宋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临章贡两江而立,气势雄伟壮观。
如今,全程3660米的古城墙已维修一新,并全部贯通,犹如一条金色的纽带,将赣州诸多文物古迹串联在一起。专家学者们通过赣州古城墙这条观光道游览了郁孤台公园、八境公园和浮桥。此时正值酷暑,代表们中有不少老人,但他们挥汗如雨行走在古老历史走廊上,领略赣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韵味。
专家学者听到政府为保护古城墙的完整性不惜拆掉在建大规模楼房的故事时,伸出拇指夸奖,赣州人民善待古城墙文物,使之得以妥善保存下来,敬佩这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爱惜文物举动。来自台湾的学者张智钦说,从一个城市对祖先遗产的保护态度,可以看出这个城市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视野!
当专家学者坐在古色古香的灶儿巷董府,品尝着凉茶时,深切体悟着赣州古城浓浓的客家摇篮温情。
赣县白鹭:
耕读客家的历史
白鹭村,位于赣县北部,距县城63公里,与兴国和万安接壤。专家学者走进白鹭村,以专业视角观察这个深藏不露之地的形势。它依山傍水,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南北走向,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玉屏山。烟峦翠阜,叠嶂绵延,形成弧状拱卫着村庄。五条山脚伸至村后,古代堪舆家称其为“五龙山形”,又称“五虎下山”。村前河对岸耸立两座秀峰,一为笔架山,一为峨眉峰。村前曲水环抱,下游河畔有二座山岭,一称“狮蹲”,一谓“象跃”,把住水口,留住来龙。
有些专家学者不辞辛苦地攀登后龙山,俯瞰着白鹭山水全貌,对这方灵山秀水啧啧称奇。
导游介绍说,全村姓钟,明清两朝曾有秀才568人、文武举人17人、知州和知县6人。专家学者们在这里亲眼看到69栋祠堂庙宇的门楼风格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上百对刻满子孙功名官衔的旗杆石和琳琅满目的名人题赠的金匾木联。一学者说,白鹭的人杰地灵印证了“一方好风水养育一方人”的古语。
专家学者考察后无不为白鹭先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所折服,但是对留存下来的个别古民居破损严重的现象担忧。他们认为,赣县白鹭古村有幸被评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客家人的后代应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顾全大局,维护好祖业,不让它在岁月风雨中销蚀!
龙南围屋:
重温客家的轨迹
千百年来,被称为汉代“坞堡”化石的赣南围屋,隐身在赣粤边陲的深山里,鲜为人知。赣南的大部分围屋,如龙南乌石围、燕翼围、关西围、东生围等等,其建筑形式源于商秦,围屋的布局结构可分为外围和内围。外围大多呈方形,四角都构筑有坚固的碉堡楼。外墙多是用麻石、鹅卵石、青砖和糯米浆筑成坚实的封闭体,厚达两米多,墙上分布有一排排枪口炮眼,森严雄伟。外围楼廊环通为二至四层,第一层做厨房和养牲畜,第二层居住和堆放储藏物品,第三层居住,第四层空闲,为对付外来进攻时作通道用。内围则根据外围的规模大小,建成一至三层。但无论大小,在围内的中轴线上,都必定要建一栋(间)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或厅堂。围内还掘有暗井、水井、排污道、粮仓等,平时封闭,战时自救。关闭围门,就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独立王国”。
不少专家学者是第一次来到龙南,见到风格各异的围屋露出惊奇的目光,纷纷举起相机狂拍一顿,不放过任何一个古建筑的细节。著名客家围屋研究专家吴庆洲根据他对广东梅州、福建永定客家围屋的比较,说龙南客家围屋属于防御性很强的大型客家民居,其建筑形式别具一格。
始祖的血脉,源远流长。客家人的思念如赣江之水不绝如缕。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客家围屋依旧在龙南大地上屹立,寻根情结扎根在客家后代人的心田。浮萍无家,却有根,他们——这些来自海峡两岸的客家建筑研究专家学者,不少人是客家人后裔,多少年来他们心中有个到赣南寻根的心愿,如今得以实现。台湾学者张智钦、刘昭民等人深情地说,难忘的七月炎夏,赣南之行,既做了一次客家文化之旅,也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
赣南客家围屋在山水环抱之中。
每一个客家古建筑都承载着一部人生悲欢离合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