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取得重大进步,在理论方面表现在下面九大原理
通货膨胀总是和到处都是货币现象
对于弗里德曼这个著名的格言,理论界早已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货币增长是具有关于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信息组成部分;而都同意通货膨胀的终极原因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价格稳定的好处
太多了,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上升的成本在任何中级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找得到,它的确在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以及社会政治方面造成代价,并不是简单的变更刻度问题。
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
萨缪尔森和索罗所建议的替代关系受到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严厉批评,经济在长期将被吸引在某个自然失业率上,而无论通货膨胀率是多少,都将如此。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将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只能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费尔普斯的自然率假说立即产生了影响并很快开始被纳入到正式的计量模型中。
预期的重要作用
弗里德曼-费尔普斯的自然率假说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持续性的通胀可能最初使企业和家庭迷惑不解;但在长期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将不会推高就业水平。理性预期有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
Taylor原理
Taylor规则中的通货膨胀缺口系数大于1,即联邦基金利率要比通货膨胀上升的更多才能驯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利率必须上升。
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理性预期还推动了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面世。如果作为实施最优控制的中央银行,其面临的状态转移方程中包括有对状态变量的预期,就不可能存在最优的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如果货币政策采取的是相机抉择的方式,其效果将会产生平均通货膨胀偏差,经济处于次优状态之下。改进这一政策表现还是让步于承诺机制、政策规则等制度设计和更为讨厌通胀类型的中央银行家吧。
中央银行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似乎并不是实现价格稳定的充分条件。从上面的一个原理可以看到,改进货币政策在实现价格稳定的表现并不局限于制度层面上的。即便是在制度层面,它也仅仅是一种可选的途径而已。问题在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可能是最重要的制度设计,允许央行在操作工具上的独立,可以帮助它们从探讨菲利普斯曲线的替代关系时所短期面临的种种压力中解放出来。操作工具的独立并不是意味着央行不受其他约束,它得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每月还要召开例会,每年还要公布通货膨胀报告,还要详细披露通货膨胀预测的宏观经济结构模型。另外其最终政策目标在有些国家会受到政府的影响。来自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的学者证明,证据支持中央银行独立性越高,宏观经济表现越好。
承诺一种名义锚
上面的每个原理都是承诺设定一种名义锚的原因。设定通货膨胀目标、货币供应量目标或汇率目标对于成功的货币政策结果很重要。设定通货膨胀目标不仅有助于央行抵消时间不一致问题还可以使公共财政更有责任心。没有名义锚,政府可以通过央行为赤字财政透支,上世纪70年代席卷发达国家的那种类型通货膨胀会再次抬头。承诺名义锚还会使公众的通胀预期迅速向目标水平看齐。承诺一个名义锚还有一个很意外但更为重要的好处就是通过预期的快速收敛将产出缺口的波动性也大大降低了。The Great Moderation 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货币政策分析在这方面的巨大进步。
金融摩擦和经济波动
信贷观点使得阿尔文·费希尔的债务紧缩的经济波动放大机制枯木逢春。托宾强调过,伯南克和戈特勒将这 一思想整合到主流货币分析中。这种观点更具有现代货币经济的特质,他们将银行和信贷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