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声一片,别让承受力挤占了幸福感


 

涨声一片,别让承受力挤占了幸福感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物价喊涨声不绝于耳,不但早已压得平民喘不过气来的高房价依旧涨势不减,而且水价上涨的动议得到了多个城市的热烈响应,香烟、白酒等随着新税规的出台,调价方案也是剑在弦上。金融危机迷局尚未完全见底,就迎来涨声一片,尽管某些专家论证为“老百姓有承受能力”,有关部门也明确要求“考虑社会承受力”,可还是让人难免心神不定。
诚然,某种商品的价格上调与否,理当把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作为底线。但是,老百姓能够承受不应成为涨价的必然理由,特别是与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的价格,更多地应该考虑其有无必要,会不会影响群众生活质量。否则只能通过改善经营来化解成本加大或者亏损,直至由政府补贴,涨价只能是次优选择。
人们注意到,面对这一波来势凶猛的涨价潮,一些行业人士和相关专家,大多都热衷于拿民众承受力来作为理论支撑,似乎只要老百姓能够承受,涨与不涨、涨多涨少都不是问题,甚至出现了即使有人用不起水也要涨价的观念。有了这个前提,于是纵比之后再横比,比了国内比国外,结论只有一个:涨价空间大着呢。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居民收入增幅超过GDP的数据,引来不少质疑,而同期央行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居民收入增长感普遍下降了。姑且撇开统计指标、方法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认定11.2%的收入增长是真的,为什么公众会有“被增长”的感觉?增长的收入极有可能让上涨的物价给“消化”掉了,甚至没赶上价格上涨的速度和幅度。
采取什么样的价格政策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取向和政府智慧。藏富于民,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和福祉,才能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如果只盯着公众的承受力,而不是尽可能留置富裕的空间,无疑将挤点并挫伤社会的幸福感,这显然是一个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