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建国大业》拍成《大腕建国》
郑渊洁
中国最富含哲理的话是“过犹不及”。什么事情都有度,恰到好处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观众在期待国庆60年巨献大片《建国大业》。这样一部严肃的主旋律电影,起用几位巨星担纲,无可厚非。但是倘若试图把中国所有大腕演员统统纳入麾下,将《建国大业》拍摄成一部电影节大腕摩肩接踵鱼贯走红地毯式的明星片,就值得商榷了。
试想,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毛主席接见的普通妇女代表是章子怡、在一旁摄影的记者是成龙、担任警卫任务的解放军战士是梁家辉时,观众的反应如何?结果观众肯定是忙于统计在片中见到多少大腕,没人记得建国大业这桩事了。
让多如牛毛的影视大腕在《建国大业》里跑龙套,是喧宾夺主。大腕是“喧宾”,“主”是建国60周年。此举还给人以明星赶集的嬉戏感觉,转移了观众对新中国耳顺之年生日的注意力。就算观众还记得60华诞,也会将新中国诞生和众影视大腕紧密联系。千万别把《建国大业》拍成《大腕建国》。事实上,新中国的建国大业和电影明星没有太大关系。仅有的江青,还差点儿将步入青春期的新中国毁于一旦。
《建国大业》聘请大腕级明星出演,不应该超过10位。新中国60年献礼大片,靠的是气壮山河力挽狂澜的史实,不是明星。即使非要用名人跑龙套,也应该由李素丽出演片中毛主席接见的普通妇女代表,以此类推。
还听到一种传说,《建国大业》的制作者用心良苦地安排参演的已经放弃中国国籍的前中国籍明星在电影中饰演反派人物,诸如国民党中统军统头子或黑帮老大,以此向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你们看,这就是离开祖国的下场。
我不知此传说的真伪。我以为,靠这种方式向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颇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