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教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培训多元化是一种不可更改的必然趋势。没有多元化的培训,欲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是纸上谈兵。在强调培训多元化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培训观念与培训方式的转变。
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进行理性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强调实践智慧的积累与凝练。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靠实践智慧的积累。作为中小学教师掌握理性知识非常必要,但是,作为新课程教师,作为专业化教师,积累实践智慧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情境的创设、教学策略的选择、创新性课程资源的识别与开发、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的运用等等,凡是涉及到教学技能、教学技巧、 教学艺术等专业程度较高领域的能力,都得依靠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主要靠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和感悟,靠自己知情意行的修炼才能获得。我们以前开展的教师培训,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向信息传输式培训,虽然也强调实践环节,但培训的重心是理性知识的传授。因此可以说,我们还很少触及实践智慧。所以,在进行理性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强调实践智慧的积累与凝练。
(二)改革培训模式,突出案例式研究和行动式研究方法。
这要求改变过去单纯传授知识,老师讲、学员听的培训模式,要尽量采用案例式、行动式的培训模式。这样的培训可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可以真正实现“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立竿见影地把学习成果或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
案例研究式培训,也称案例培训。案例介乎于理论与实践之间。通过案例研究,又可以深挖隐藏在案例背后的理念和理论,使教师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案例又是理论的源泉。案例研究式培训具有很强的情境感和真实感。由于案例都是真实的、具体的,是在具体条件下发生的,所以,案例研究不仅可以使研究者通过案例发掘其中的原理、规律以及原则方法等知识,而且能产生内心的感悟和情感的共鸣。
行动研究式培训,既是一种培训方式,又是一种研究方式。行动研究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其中蕴含的真实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同伴研讨、实际实验等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攒多了,就可以变成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的教学行为均表现为一个个的课堂小现象、现实真问题,正是倡导对这些小现象真问题的研究,让教师们找到了真正理解新课程的切入点,使理念变得具体,那新课程就这么简单地走向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它需要大环境的配套,需要有一个有能力的校长作为组织者,需要长期坚持,以形成学校的研究风气和学校文化,因此难度相对大一些,但这是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本质追求。
(三)建立培训、教学和教育科研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培训新机制。
把培训场所移到教学第一线,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学科带头教师的研究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全体教师的教材分析课为载体,进行教学研究。谁的课最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推荐谁做此类课的培训指导教师。这种做法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敦促他们积极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自己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审视和反思,搭起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使培训过程直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尝试建立“合作探究型”型的教师培训模式。
基于对教师培训模式发展趋势及我国教师培训中现有问题的分析,部分学者倡议,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尝试建立合作探究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对任何学习者而言,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掌握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合作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还在于它也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中,可以以“合作”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来探讨合作探究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合作探究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应注意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的合作一致性,还要注意逐步内化教师的科学合作观念。这样,参与培训的教师才能自觉吸纳科学的合作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方法,树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观,并以此指导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2、曾 琦,《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的设想》,《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5期。
3、卢宝祥,《组织理论的发展对教师管理的借鉴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伊名,《关于近期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建议》,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