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财经》连载:用色情产业强国的管子


管子生于何年已不可考,死于公元前645年,(生的时候不过一个微末家庭的小孩子,谁记得?死的时候却是春秋五霸之首的核心人物,自然一堆人牢牢纪念之、歌颂之),比孔子早了近200年。

起点低微
管仲也是幼年丧父,家里很穷,只有老母在堂,人生起点也很低,这一点和孔子有相像之处。为了谋生,管子也早早地融入了社会大潮之中,为维持生计,与朋友鲍叔牙一起合伙经商。具体做的那门生意,现在已不可靠。
只是管仲在晚年回忆自己波澜起伏、坑蒙拐骗、纵横四海、从监狱到庙堂的一生时,不由得动情的回忆说:年轻在经商时赚了钱,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但鲍叔牙对此从不计较,不但不计较,但有人因此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情谊时,鲍叔牙还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自己情愿的。
按现有的资料分析,这段从商往事虽然没有让管仲爆富起来,但确实对其人生理念、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以后执政的很多理念、很多想法和年轻时直接投身商业浪潮是不可分割的,也正是他的从商经历,才让其能真正的看清了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人生世故。

公元前六世纪什么最贵?还是人才
经完商后,管仲又加入了军队大熔炉,从军的道路多宽广,正是凭借着军队经历,管仲和鲍叔牙成功完成了从商人向政客的转变。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齐僖公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分别给两个公子当师傅。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两个公子都想赶回齐国称王。
公子小白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在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后,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三十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在即墨附近,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离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并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
 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
 鲍叔牙回答道:“管仲,天下奇才。”
 公元前六世纪什么最贵?到处兵荒马乱的,最贵的还是人才,齐桓公听取建议,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从此君臣合作,你行我也行,齐国蓬勃。
 对老板来说,人才最重要,但对职业经理人来说,什么最重要?有人会说是自身的本领,那是,“烂泥扶不上墙”,不过也别忘了“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好朋友不但救命、通财,还帮忙找工作,人脉重要啊。

户口制度的始作俑者


 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
 在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军队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以弥补军队的装备不足。
 为了齐国的国防现代化,齐国的老百姓从此套上了户籍制度的枷锁,丧失了迁徙自由的基本权利。
但需要说明的是,管仲的户籍制度之所以能够执行下去,也是有时代背景相配合、支持的,是实事求是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具有可行性的。不然如此恶政,早把重视自由迁移的人民吓跑了,谁还敢来齐国?
最初,天地生民,地广人稀,地多的是,只要有人就有GDP,所以各朝各代、各国各邦都积极的吸引外地人口,以仁义为名,吸引普通百姓注意力。所以周文王名声好了、税收低了,老百姓就纷纷投奔西岐而来。天大地大,老子走哪算哪,那有什么户口制度限制啊,王公虽然牛逼,但老子也是自由人,走南闯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与我何加哉?”当权的要是敢乱来、敢加重人民的生活负担,老子就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资源就没早年间那样可以任意取用了,人口的固定化生存需要在增加,搬迁的难度在加大,老百姓不好跑了,此时,搬家产生的收益,已经开始等于或小于搬家所带来的艰辛和困难,人民安居的需要在加强,安居需求的增加提高了老百姓对国防事务的关注度、支持度,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决定在此地安家了,才会关心该国的国家防卫能力。安居、强国,两者互动互相促进。
一个国家允许你自由搬家,但国家军力低下,一打就垮;另一个国家不能随便乱搬,但军力强大,你选哪里住?
也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管仲提出的户籍政策才能执行下去,而此新政无疑增强了齐国的战斗力。

超牛的粮改政策

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史称“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
管仲才提倡“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
后世一直有人对“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进行争论,争论这是否就是对盐业、铁业国营化?争论汉代的盐铁专卖制度是否就是发源于此,但因资料太少,还难以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管仲还实行了粮食“准平”政策,搞起了粮改,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粮食大丰收了,粮价自然就容易下跌,这时候齐国政府出面多买一些粮食,以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维护农民利益;等到粮食减产了,政府就在市场上销售粮食,以平抑价格,保护社会稳定。
直到今日,国际社会上多少国家也是在采取这种准平制度控制粮价啊。
2600年前,能提出了这种粮改方案的,真是唯牛人一词能形容啊。
在管仲的经济改革方针推动下,齐国日益强大,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千年财经--中国人的财富往事》 中国长安出版社   定价: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