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扛“造假门”折射社会公平之艰
昨日,北京大学接到第二例民族造假重庆考生举报。经查证,这位名叫田中的考生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且正是重庆31名民族造假考生之一。北大随后紧急磋商,可能再次宣布弃录该考生。(新民晚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7/0705_17_1234406.shtml
按理说,查出31名考生民族身份涉嫌造假,重庆方面应该迅速将有关详细情况向社会公众公布,并及时与相关高校沟通,一方面,可以发动群众监督,避免有“漏网之鱼”,二来便于高校招生部门及时甄别,采取相应措施。
遗憾的是,事件发生后,重庆方面一直拒绝透露详细信息,甚至干脆将招办网站的高考加分名单删除,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更为扑朔迷离,公众追究真相的欲望也越发强烈:还有多少黑幕?涉案者背景更深?等等。
重庆有关方面对高考造假秘密的严守,让人们担心其他涉案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会使原本为保障高招公平的措施大打折扣或半途而废,更担心所有人的错误结果让何川洋一个人扛,从而造成新的不公平。
重庆的坚守更折射出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执行过程中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兴利则往往倾斜于照顾官员等强势群体,除弊则常常偏重于针对弱势平民。试想,如果此次查出的高考民族作假事件涉案人均为普通公民,且没有官方背景,他们还会如此藏着、捂着么?恐怕早就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地处理了!
由重庆死扛高考招录“造假门”,联想到各地发生的一些高考舞弊事件,以及其他领域内的种种不公,我们不免深深地感到,社会公平、公正之路何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