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入选2009年湖北发展论坛
摘 要: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对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同时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两圈一带”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面对区域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呈扩大的态势。作者对其成因从布莱恩·阿瑟提出的自增强机制理论上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即一是建立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二是创新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传递机制。
关键词:一带两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湖北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使湖北区域发展最终实现从“点、线”向“面、圈”层次的飞跃。这是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完善湖北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把湖北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两圈一带”战略是完善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从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实施“城市先导”和“四区一中心”战略阶段(1978年-1987年);实施“金三角”和“一特五大”战略阶段(1988年-2001年);实施“一手抓城市圈、一手抓县域经济”阶段(2002年以来) (廖长林、秦尊文,2008)。这些战略,都是为了力求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也都发挥了应有的战略作用。然而,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有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通常需要让一部分地区先行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的突破。但随着先行地区的快速发展,也容易带来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在保持先行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快其他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进步。
自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武汉圈内城市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一直在扎实推进之中,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其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武汉城市圈提出后,在这个“圈”外的湖北其他地方普遍感到一种压力,都担心被边缘化。从湖北发展现实看,武汉城市圈本来就与地域范围更广的鄂西地区发展差别很大,那么仅靠这个圈,能不能把整个湖北带起来,会不会造成东西地区差别更大?而且从湖北各类资源来说,鄂西地区无论是旅游、矿产等自然资源,还是文化遗产资源,都是异常丰富,迫切需要拿出一个整体战略,把这样的资源整合起来,促使鄂西地区协调发展。实际上鄂西地区面对各地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也在积极寻找对策,彼此就旅游资源整合加强了联系交流,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因势利导,适时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正是基于此,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总体目标是构筑“四圈”。力争到2020年,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成为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成为集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土苗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圈;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圈。它既有利于鄂西发挥生态文化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又有利于湖北全省以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契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发展,探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促进鄂西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与此同时,九届五次全会又不失时机地强调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认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具有肩挑鄂西和鄂东的“扁担功能”,是促进“两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和重要空间载体,具有沟通、带动“两圈”的重要作用。虽然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度重叠,武汉市是长江流域经济带中段的最大城市和交通物流科技中心,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但正是这种重叠,使其得以发挥“一线串两珠”的重要功能。因为“两圈”不可能彼此孤立发展,需要区域互动、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实施“一带两圈”战略,把“两圈”的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融为一体、整体推进,最终使湖北发展由“重点突破”逐步向“多点支撑、协调发展”转变。这是完善湖北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的宏伟构想。
二、“两圈一带”战略如何统筹湖北区域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然而,在“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中,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两圈一带”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两圈一带”战略如何统筹湖北区域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是湖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Development Poles)。武汉城市圈以其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和52.2%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0.7%的地区生产总值、61.8%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52%的地方财政收入,是湖北名副其实的核心经济区域。[1]而鄂西地区由于大山阻隔,水陆交通不能深入腹地,通讯发展缓慢,贫困人口多居住在生存环境极其困难的深山远山。据不完全统计,其现有绝对贫困人口近百万,湖北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在此。退耕还林涉及人口就达323多万,需生态移民近70万人。[2]2007年该地区GDP、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仅相当于武汉城市圈的64%、29.5%、20.5%,贫困人口占全省的70%。由此可见,这“两圈”之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
造成这种不平衡发展可能是基于资源禀赋基础上的自然演变的结果,也可能是某种阶段性战略需要的人为选择的结果。但除了这些起始原因外,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提出的自增强机制这一因素同样也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维持和强化起着重要的影响。按其观点,在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正反馈的自增强机制:即经济系统由于路径依赖,而进入一种均衡状态,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但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重复下去,从而形成选择定势,把系统锁定在这种均衡状态下。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向协调平衡转移,也可以说是从低效率均衡向高效率均衡演变,但在被锁定的状态下,系统本身就很难挣脱“选择定势”,而只能在原有的轨迹上继续前进。
就像湖北省的“两圈”那样,尽管其都在发展,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在变大。按照自增强理论的说法,在系统被锁定的情况下,市场已失去作用,至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使得系统从这种被锁定的状态中退出来。这就意味着需要进行区域经济的协调,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而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两圈一带”中各个区域政府的自协调行为是遵循着“经济人”假设的逻辑路径的,即:动机是自利的,行为是理性的,自身利益是最大化的。因此,选择合作,就意味着各个区域在自身的发展中主动寻求与其他区域的匹配、在与其他区域的匹配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发挥优势,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提高、依赖性增强,并且在整体布局上形成较明显的层次搭配和阶梯结构。然而,从发展路径来看,由于先决条件的不对称,意味着增加的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并不是均等分配的,这种战略选择不仅无法改变区域之间原有的结构和排序,而且会拉大差距,形成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
选择不合作,就意味着各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完全是一种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关系。在这种非合作博弈中,区域之间呈现出一种多极竞争的诸侯经济格局。其战略选择主要是基于能力而不是资源,二元结构下的产业梯度转移可能被切断,这有助于系统挣脱锁定状态、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原有排序、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却降低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相关度和依存度, 造成在战略选择上的雷同、在产业结构上的趋同、削弱了基于相对优势的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整体利益。也正是如此,同样造成了“两圈”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在扩大,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据估计,全省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5%以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少数大中城市和大型企业推动和支撑。由此可见,各区域政府在区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更可能是选择不合作战略,至少不会有意识地去寻求合作以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而上一级政府作为整体利益的代表,在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更多地考虑的是区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因此,对于湖北来说,为了尽快缩小“两圈”之间的差异和“两圈一带”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湖北应建立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来诱导和激励各个区域政府选择合作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建立“两圈一带”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
“两圈一带”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树立战略思维,加强统筹规划,建立“两圈一带”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
1.建立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圈一带”虽有重叠之处,但总体来说却是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区域经济利益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湖北总体经济利益与“两圈一带”经济利益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湖北总体经济利益是“两圈一带”经济利益的有机藕合而不是简单加总,因此,即使完全获取了区域经济利益,也不一定能保证湖北总体经济利益的实现。有时地方政府从区域经济利益出发,也可能会出现损害其它区域利益甚至总体利益的情况,因此在不违背总体利益和不损害其它区域利益的前提下,要建立一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各区域合作,发展区域经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起:
(1)建立受损地区利益的补偿机制。由于各地政府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和增进人民福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业既得利益受损的地区,除要有中央相关补偿政策外,还应该建立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区域分工而蒙受损失的一方或因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而处于缓慢增长状态的落后区域,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武汉是全省发展的龙头,武汉城市圈是全省经济的核心区域,宜昌、襄樊是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是湖北经济布局的主轴。我们在统筹谋划发展的同时,仍然要集中有限资源优先支持重点区域,通过重点推进带动全省发展。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大武汉的龙头作用,认真做好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的文章,支持和鼓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挥后发优势,开发特色资源,发展“两型”产业,科学开发,有效保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其经济给予扶持和政策的酌情照顾。
(2)建立损害区域整体利益的约束机制。在各区域政府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趋势下,不仅国家要对抑制市场开放、政策无序优惠、放任污染扩散等恶劣行为制定严厉的制裁制度,而且应建立同级政府或同一组织成员间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下的“权、责、利”对等关系的相关法规。应以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突出抓好能够促进全省宏观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规章的制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创新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传递机制
所谓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区域传递使不发达区域外部性内部化,又使发达区域内部性外部化,促进了传递双方的共同发展,其实质使比较优势作用下的区域互补。从区域互补的角度,区域传递可分为资源、产品、产业三种形式,其中,资源互补是初级形式,产业互补是高级形式,资源互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产品互补,进而引发产业互补,但产业互补并不能完全取代资源互补和产品互补,相反有时还会带动和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产品互补。因此,促进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从湖北的实际出发,既要遵循三种传递方式逐级发生的内在规律,在广泛开展资源互补式区域传递基础上,推进产品互补和产业互补的区域传递,又不能拘泥于这种逐级发生的形式,而要以产业互补式的区域传递为突破口,形成区域传递中的高级形式对低级形式的带动机制,加快发达区域的内部性外部化和不发达区域的外部性内部化进程。湖北政府应该围绕基于区域外部性内部化和内部性外部化的区域传递机制的培育,可以推出以下措施:
(1)实现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协调和统一。在利用原有产业基础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将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协调,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两圈一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一是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中武汉的比较优势,按照产业梯度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原则,依靠市场主体,以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为主线,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发展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处于中心地区的武汉市要依托自身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的优势,重点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制造业、信息产业和金融业。将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向周边地区。以黄石、鄂州为中心的鄂东经济区可以发展一些特色产业。二是要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深入挖掘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充分发挥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积极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深入推动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带动整个鄂西地区加快发展。三是要充分利用湖北长江经济带得“中”独厚、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构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大通道,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与上下游经济带和国内外市场相联结、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融合、外向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相促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引领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全国新兴经济增长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带,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2)要尽快实施“两圈一带”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核心城市及其区域一体化。与兄弟城市一道,探索建立“两圈一带”议事协调机制,实现合作机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两圈一带”及各城市之间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功能定位的沟通与衔接,紧密结合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确立区域产业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区域、行业界限,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立区域政府、社会和企业多层次的交流协商制度,深入研究区域合作战略、政策与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在注重省内合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推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加强湖北与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委的支持,广泛建立部省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高志刚,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2]李宪生,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第1期。
[3]余凌云,武汉城市圈建设引起省内外高度关注,湖北日报,2003-11-09。
[4]楼洪豪,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协调机制研究,求是,2008年第5期。
[5]李春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世纪行,2008年第5期。
[6]廖长林、秦尊文,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7]楚天舒, “一带两圈”展宏图,湖北日报,200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