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升仍需培本固基
经过大半年一系列及时而强力的“综合刺激”,中国经济终于迈出了复苏征程中的可喜一步,并获致一个积极的官方评价:见底回升。
这一评价是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6月23日做出的,也是官方第一次就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做出见底的判断,并认为此轮经济的底部在去年四季度。从GDP运行走势,结合4、5两个月的主要经济指标看,二季度GDP预计接近8%,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止跌回升之势。之前,大家只是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但底在哪里尚不能确定。
此前,温家宝总理在河北考察时已经做出了类似的判断,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这一结果的出现,应该说是与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家电等产品下乡等等密切相关。这些措施的执行,在客观上阻止了经济快速下滑的态势,靠内需的扩大来对冲外需急剧萎缩带来的冲击,尽管这些措施有应急的成分,但是,先稳定再调整是一个可行的思路,而且在危机倒逼下迎来了真正启动内需、协调内外需关系的契机。
目前,扩大内需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农村消费增速已经连续4个月超过城市居民消费增速,这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其得益于密集的惠农政策的实施,同时也离不开一系列启动农村消费措施的出台。农村消费一直被看作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当然,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战略,不是靠几个月的“突击”所能够达致目标的。这些可喜的成就还是暂时的,一旦既有规划实施不力,随时可能出现反复。而保持良好趋势,在当前背景下,需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而不被挤占挪用。与此同时,必须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使内外需关系更加协调,从而使经济抗风险能力更强、更稳健。
而目前,外贸进出口仍然在深度下滑,同比减速达到25%左右,这种局面,对于长期依赖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煎熬和严峻考验。而且,尽管中国经济下滑已经见底,但世界经济还在深度衰退中,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日前就表示,目前金融危机已经变质而演变成为实体经济危机,诸如美国、日本及德国等在内的不少经济体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由此,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持续下滑就在情理之中,而且短时间内扭转局面不太可能。这样,经济快速回升基础并不牢固。而且,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中国持续增加,已出现局部疫情暴发,卫生部官员警告说今年秋冬季出现甲型H1N1流感广泛传播或流行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这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需要谨慎乐观。当前,要紧的是,要防止为增长而忽视环境代价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使粗放模式回潮,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制造更大的麻烦。尤其是,要做好“培本固基”的工作,真正把危机变成机遇。
调整结构就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的基础工作。结构调整喊了很多年,都没有真正实现优化,可见难度之大。尽管难但一定要坚持,结构对一个经济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由于内部的原子结构排列不同,所以一个成了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另一个是世界上最软的物质。
要看到,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不断趋紧的条件下,如果经济结构不调整,原有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一个健康的、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然是结构优化和关系协调的经济。日前,有国际机构预测中国GDP将在今年或明年超过日本。这固然是一个提振信心的好事,但要理性看待这种超越,量大还要质高,这是我们的追求。像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服务业的比重都占到70%以上,而我们才占40%多。服务业发达是经济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改善民生也是一项基础工程。越是困难时期,越要致力于提高社会财富和群众的福利水平,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有力支持,让全社会的创业激情得到充分释放,社会才充满活力。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让经济增长的基础更加牢固。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同时,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为民营资本扩大投资领域、积极参与创富活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民营经济活跃与否正成为这一轮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这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9年第七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