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际油价达到历史新高147美元,北京的93#汽油达到6.37元每升;一年之后,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与国际接轨,在国际油价刚刚达到去年的一半70美元之际,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回到了去年的峰值。
面对这种不对称的涨法,石油公司解释说,过去是石油公司用巨额亏损补贴了民众享受低油价。在去年油价达到147美元高位时以来,民众就不断听到石油公司叫屈,说那是用石油公司的高额亏损来补贴了国内的低油价。其实147美元时,国内油价根本不可能那么低。发改委5月8日也在网站做出解释,去年7月份国际油价攀升至147美元时,国内油价一直保持稳定(言下之意为国内油价并未上涨),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通过上下游利益调节消化了高价原油的压力,同时国家也对进口石油给予了适当的财税补贴。
简而言之,就是石油公司用亏损、政府用补贴换来了老百姓享受较低的油价。
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可以肯定的是,“22天调价”机制规定,“合理考虑石油公司炼油成本和利润”。也就是说,石油公司以后将摆脱国际油价的涨落影响,享受稳定而丰厚的利润;两大石油巨头的炼油业务将不再亏损。中石化早在1季报时就乐观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增长有望超过50%,“炼油业务将成为公司盈利支柱”。
在此逻辑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老百姓受补贴享受到的低油价不再有了,用来补贴老百姓享受低油价的补贴,可能转移成了石油公司的利润。2008年中石化、中石油分别收到炼油补贴503亿元和157亿元,总计660亿元。既然政策保障了石油公司的利润,那么是否有机制和政策,让这部分利润合理地返还给消费者和相关行业呢?
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3月30日在香港业绩说明会上曾披露,政府正在考虑成立成品油价格稳定基金。在国际油价较高,炼油成本高于成品油价格时,该基金向炼油企业拨出资金作为补偿。在国际油价较低,炼油成本低于成品油价格时,炼油企业上缴部分利润来充实该基金。尽管目前该政策仍待高层决策,但不难发现,该基金的设立无助于解决高油价对百姓的影响,因为它相当于石油公司的一个存钱罐:赚了扔利润进去,亏了再拿出来补贴自己。为了解决油价上涨对特定行业、阶层和老百姓的影响而下发的补贴,依然是不知去向。
油价涨跌对行业的影响,对价格机制形成的影响,这些宏大话题一般老百姓可能不会太关心。他们真正关心的,就是掏出比过去高一截的钱加油的时候,原来能够享受的补贴,哪儿去了?
□颜心(北京 职员)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对油价上涨抱怨不断,并不是反对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而是主要源于两个“不明白”:一是不明白国内成品油价与国外相比是高是低,二是不明白石油企业一边大喊亏损一边成为最赚钱公司。也就是说,人们的抱怨源于油价相关信息不透明、数据不公开。故而,为了平息人们的抱怨,为了让油价以看得见、看得懂的方式涨跌,请发改委就下述问题予以解释和澄清。这应该是发改委的分内之责。
其一,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几何,较之国内油价是高是低。近来不断有媒体报道称,国内油价比美国的油价还要高。
需要注意的是,所公布的油价应该是汽油、柴油的“裸价”,即去除油价中的燃油税等额外税费—————众所周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油价里包括了较高的燃油税,原因是这些国家几乎没有路桥费,更没有通行费之类,而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
其二,国家对国内石油开采征收了多少特别收益金(暴利税),是高是低。目前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0%左右,有一半原油产自国内,这些原油为全体民众所共有,石油企业开采这些原油,并以国际原油价格卖给国内油企,应当缴纳特别收益金。如果特别收益金征收标准过低,就相当于石油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占有全体民众的石油资源,然后以高价卖给全体民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三,国内石油企业(特别是炼油企业)的运营成本几何、利润多少,其成本和利润与国外油企相比是高是低。对于这个问题,人们议论较多,在此不赘。
□晏扬(摘编自昨日《羊城晚报》)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可能有些企业连年亏损,但是其管理人员的薪金却可能不断增加,好像去年美国有家银行发生了亏损,但是他们的管理人员还是在年终拿到大额的分红,也许这只是大同小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