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空天战略
田忠国
前两天刚写了一篇叫“中国军事与外交应坚持的攻防战略”一文,但是,写完之后,我一直无法这样一个念头:在海、空、网络三位一体的空间制衡战略成为现实的今天(比如,美国已经具有了空天打击能力),中国如何掌握全球这个巨系统的制约权而不是独守受制权?这是个十分有趣但也招人痛恨的思考题,虽然如此,但面对今日主流中美关系之和谐观点、合作观点、救美国就是救中国观点,痛彻骨髓的悲凉感,犹如茫无边际的大海,向外扩展。和谐也好,合作也罢,二者均源于中国的阴阳观,但是,唱和谐与歌合作者,和谐的要义在于对等制衡,而合作的要义则在于对抗中的合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对等制衡就没有和谐,而没有对抗也就没有合作可言。
当然,人们向往和平,向往在和平中发展,我想这不光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但是,世界历史一再证明,和平发展的愿望如果军事力量的支撑,其结果必然是,即没有和平,也没有发展。因为,和平年代,战略空间的制衡永远都是和平式战争。什么叫战略制衡呢?通过空间,包括空天、海洋制约与反制约,使制约方不敢轻易动用军事力量解决矛盾争端,叫制衡。现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弹丸之国,也敢公然挑战我国主权,并且公开叫啸他能打到北京,这只能说明中国的战略制衡能力是多么脆弱。而战略制衡能力,一方面是海、空和空间制衡点形成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更是个战略制衡意志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战略制衡意志,再强大的战略制衡力量也将毫无作用。
实施空天战略制衡的关键,首先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不说中国的前三十年,也不说两弹一星,光说胡伟武和他领导下的龙芯研究小组,就是一只用毛泽东思想打造出来的团队。他们这个团队的人数并不多,但是,这个由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团队,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令某些人恨得要死,怕得要命。由此可知,在中国,创建一支以毛泽东思想为灵魂的科技大军,创建海洋、空天与网络同步互动的战略制衡设备和现代战略制衡力量,中国才能步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轨道。
近日读到李嘉成先生题为“大叹美国中央情报局成绩斐然”的妙文,同时也读到高尚全先生“为什么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 ”为题的奇文,两者对照发现,前者高调反对某些解构国体的不行行为,后者以弗里德曼解构中国国体的自由经济论为改革的最高原则。若如此下去,我的所谓海洋、空天战略制衡,只不过是痴人说梦,因为,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比如航母和空天飞机,从来没有交给市场,而是强制目标下的市场化行为。也就是说,国家下达强制性目标,由军工企业实现目标后,才进入市场阶段。由此可知,美国的所谓市场经济,不过是国家强制计划下的市场行为而已。
在高文中,高先生认为,国有化不等于社会主义,这是事实,但是,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主席才明确指出,人民群众要当家作主,所以,国有化再加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才是真正的社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国有化就会陷入权力资本主义的泥淖,相反,如果有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而经济私有化,在资本权利高于一切权力和权利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话。由此可知,高先生所谓的“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本质上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剥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个人一年超百万的车马费不动摇而已。
有人可能认为,本文又跑题了,但是,中国如果实施空天战略,必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一个空天问题。因此,语文老师的教导只会使人失去多元并列发散式系统闭环程序逻辑思维能力,失去创新能力而已。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要实施空天、海洋与网络同步互动战略,就必须清除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的成绩,摆脱弗里德曼和高尚全先生强加给中国经济的精神枷锁,走以国有化为主体,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机制,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的社会主义道路。请看高先生的这段话:“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央决定文件的起草,按照我的调查研究,哪个地方搞了商品经济哪个地方经济比较活,哪个地方群众就比较富裕。原来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应加一句,“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现在我要在高先生这句话后边加上一句:我虽然没幸参加中央决定文件的起草工作,但据我的调查研究证明,哪个地方权力资本化了,哪个地方的经济越活跃,但同时剥削与压迫也越严重,官民对立、阶级矛盾随时都有暴发冲突的可能。
所以,高先生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也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方向,确保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而不是为了维护一年超百万的车马费,不顾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努力实践弗里德曼解构中国国体的梦想。我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在于空天梦想的实现需要人民大众的共同支持、共同智慧。
2009-6-30
附一:李嘉成:大叹美国中央情报局成绩斐然
http://bbs.globalview.cn/read.php?tid=946
附二:高尚全:为什么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233254